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8 2023年1月17日
聚焦全省两会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通持续擦亮人居环境“新底色”

蜿蜒平整的水泥路相互交错,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三三两两的人或聊天听戏、或嬉戏追逐,路边环境干净整洁……眼下,走进大通县美丽乡村,虽然不见了鲜花绿树、鸟语芬芳,却依然阡陌纵横、图景生动,一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悠悠乡村画卷铺陈开来。

近年来,大通县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工作始终,把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抓手,立体式、多领域、全方位综合施策、靶向攻坚,在城乡田野实现了“颜值不断提高、内涵持续丰富、群众更加满意”的美丽蜕变,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能推广、最宜居”的乡村振兴变美之路,以提升环境质量助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蜕变”背后的力量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大通县始终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要民生工程,牢固树立上下“一盘棋”思想,组织成立全县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大通县城乡人居环境建设行动方案》,细化制定4个子方案,分类分层次分领域作出安排部署,相关乡镇、部门聚焦目标任务,严格制定分类方案,不断健全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推进、保洁管护和督查考核等机制,统筹推进全县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着力构建主导在县、主抓在镇、主推在村、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作、齐抓共管、高效有力的工作机制。

为有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落地落实,大通县始终坚持线上线下结合,通过入户宣传、意见征求、印发宣传彩页等多种方式,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对整治不力的乡镇和单位、不文明行为和习惯、未落实的人和事予以曝光,唤起群众自觉维护人居环境的责任感,形成全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强大合力。同时,实行城乡人居环境建设县级领导包联包片制度和各责任单位工作完成情况与年度目标考核挂钩工作机制,全力保障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成效。

让“方便”的事更方便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以来,大通县全面启动农村“厕所革命”集中攻坚战,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积极推动农村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行污水无动力处理、堆肥等无害化处理方式。

“原来家里用的是旱厕,就在屋外,去年修了新厕所,干净卫生。”院坝打扫得干干净净,院中独立的厕所亮亮堂堂,虽靠近牲畜圈舍,却很难再闻到印象中熟悉的味道,宝库乡山城村村民刘大爷的家里,和从前大不一样。

大通县建设过程中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采取一张责任清单、一张任务清单、一张问题清单的“三个一”工作法,全面加快“厕所革命”推进步伐;成立5个农村“厕所革命”工作督导组,深入村居一线督导指导,抓技术业务培训、抓质量监督、抓进度统计、抓问题整改落实,完善一户一档台账工作。2022年,全县农村“厕所革命”总投资1932.38万元,涉及14个乡镇36个村,累计建成5477座,其中水厕1154座,旱厕4323座。“厕所革命”不但解决了村民找厕所、上厕所的难题,也成为乡村振兴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向最难处攻坚

宁张公路(大通段)沿线,违法建设多、问题反弹多,风貌杂乱、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全县人居环境提升的“中梗阻”和“硬骨头”。

大通县科学研判论证、反复调查研究,通过召开座谈会、入村走访的方式,重点向宁张公路沿线9个乡镇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乡镇村干部及群众征求意见,凝聚动员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按照“拆违结合、拆治结合、拆管结合”的工作方法,集中力量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拆违治乱和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

家住大通县长宁镇,宁张公路(大通段)沿线的居民李大妈说,“看着经过整治提升后干净整洁的公路沿线,我们心里也敞亮了很多。”

累计拆除各类硬化道路65407.86平方米,拆除其他占用林地面积410平方米,拆除废弃房屋违建彩钢房18241.49平方米,拆除围墙249.4米,清理企业10家,清理公路沿线房前屋后私搭乱建33处,转运垃圾202吨,清理乱堆乱放48处,运送渣石土1812.05立方米,填土8立方米,空地恢复962平方米,同步开展宁张公路沿线散乱污企业整治工作,排查企业103家,要求拆迁企业9家、搬离19家、拆除1家、清理1家,对园区长宁镇区域103家散乱污企业进行汇总分类,确定整治措施及责任部门……

这张“成绩单”的背后,是协同配合、高效快速的“警城联动”模式,是群策群力、齐力攻坚的党群合力,是直面困难、动真碰硬的责任担当!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来,村社干部越干越有劲,农户生活质量提高,生活环境也逐步得到改善。”山城村党支部书记刘有明说。

解锁群众“幸福密码”

深入开展以“三清一改治六乱”为主攻方向的村庄清洁整治行动,加大“六乱”的查处力度,全面清除有碍观瞻的残垣断壁、简易旱厕棚圈、废弃危旧房屋,实现村庄内垃圾不乱堆乱放,污水不乱泼乱倒,村内无私搭乱建,村庄环境明显干净、整洁、有序。积极打造土关、边麻沟、东至沟、多隆、康乐等一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以来,全县累计动员投入农民群众67055人次,出动设备5894台(辆),清理各类垃圾33884吨、乱堆乱放7351处、乱搭乱建及残垣断壁5386处、河塘沟渠2751公里、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172190余吨。宁张公路沿线基础设施提升涉及住房条件改善、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污水管网等8大类28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已完成投资4017万元,开工建设项目9个。

初步建立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机制,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采取“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方式,推动垃圾治理常态化。全县配备900余名保洁员开展乡村全天清洁工作,乡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8%,建设乡村垃圾中转站36个。2022年,在东峡镇(仙米村、田家沟村)、逊让乡(塘坊村)等6个乡镇8个村,共投入衔接资金2500万元进行污水管网建设,有效解决污水排放乱、处理难、影响广的问题。

经过整治,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应该如何保持住?大通县坚持建管并重,积极探索农村基础设施运营管护机制,通过指导村镇制定规范性、适用性和指导性较强的村规民约等举措,有效解决了“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各村还开展文明家庭创建、“好媳妇、好婆婆”评选等活动,充分调动起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村正在由“环境美”向“乡风美”加快转型。

“硬件设施提升和完善,让美丽乡村有了‘面子’,未来将在移风易俗方面进行更多探索,弘扬文明新风,留住乡村的‘魂’,才是美丽乡村美到‘里子’的关键。”大通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