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华水塔”重要水源涵养地;
这是黄河上游水土流失预防保护重点治理区;
这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中华水塔”三江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州1.82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占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5.59%……近年来,黄南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系统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沿黄河生态环境质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构建治理体系,
提升黄河上游生态治理水平
黄南州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成为青海首创。
黄南州委州政府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制定修订林木管护、水资源保护、草原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完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印发“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黄河黄南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生态文明高地建设行动方案、碳排放达峰行动实施方案等,着力构建具有黄南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用最严密的法治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
加强生态保护,
守住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底线
河南县在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基础上,跻身全国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黄南州紧盯“蓝天、碧水、净土”目标任务,持续强化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常态化规范化推进河湖“清四乱”,严格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强黄河、隆务河等流域综合治理,推动李家峡、洮河源等重要湖泊湿地生态保护治理,稳固提升水源涵养功能,将河湖长制作为完善水治理体系、提高水治理能力的根本举措和具体方法,扎实推进河湖长制工作从“有实”向“有为”转变,大力实施黄河沿岸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黄河流域排污口整治、固体废物清查等专项行动,境内主要流域12个监测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实施集中供暖清洁能源改造工程,扎实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洁净美”专项行动,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常年保持在95%以上,城镇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8%和95%。
擦亮生态底色,
筑牢黄河上游绿色生态屏障
黄南州高标准实施好黄河流域黄南段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巩固提升行动,聚焦坎布拉至冬果林场、麦秀林场至隆务峡绿色长廊和尖扎大南山、隆务东西山“三个城市后花园”生态建设主战场,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实施三江源二期、天然保护林、三北防护林等重大生态工程,治理水土流失134.9平方公里、中小河流54.4公里、退化草原70.4万亩,“十三五”以来累计完成国土绿化265.12万亩,草原有害生物防治4170.7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9.43%,麦秀林场入选国家级生态教育基地。稳步推进7个国家级、2个省级自然公园建设,全面完成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和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在全省率先推行林草长制,整体提升生态功能和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成功创建国家森林乡村5个、省级森林城镇2个、省级森林乡村2个,省级生态文明示范乡镇7个、村43个,打造高原美丽乡村172个、全国文明村镇6个。
优化空间布局,
加快黄河上游产业绿色发展
黄南州按照“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的发展理念,优化调整农牧业结构,在全省率先实现“天然草场牲畜有机认证、牦牛藏羊原产地质量追溯、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四个全覆盖,培育“三品一标”产品109个,持续推广“拉格日”经营模式,创建泽优牧品、阿米雪等一批响亮品牌,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知名度、附加值进一步提升。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通过国家验收,“热贡唐卡”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培育了一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西域胜境·神韵黄南”旅游形象定位,加快打造黄南“两核三廊四片”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格局,实现景区旅游向全域生态旅游转变。加快推进“光牧储”综合一体化发电、屋顶分布式光伏等一大批清洁能源产业成为助推新旧动能转化的强大引擎,确保“十四五”时期将全州建设成为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不断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
(通讯员 黄南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