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11 2023年2月6日
视点
放大 缩小 默认
饭店称“菜品缩水”是正常现象

近日,有网友在网上爆料称某家餐馆出现3斤肉做熟上桌只剩1斤多,店家称正常。对此,相关部门表示会继续关注此事并调查处理。

网上爆料

3斤肉上桌只有1斤多 厨师、老板都说正常

“我们点了3斤肉,结果菜端上桌之后重量只有1斤多。从店员到厨师再到老板都说菜品缩水是正常现象。”

在天津工作的张文(化名)不久前和几位朋友一起来到一家铁锅炖吃饭。店内富有东北特色的装修和座无虚席的大厅让张文对菜品充满期待,但等到菜上了桌,张文感觉到不对。

张文告诉记者,他们点的3斤肉包括1斤鸡肉、2斤鹅肉,服务员把菜倒进锅里后,分量一眼看上去就不对,而且只能看到鸡头和鸡爪。“我们刚开始以为是饭店少上了鹅肉,便叫来服务员询问情况。服务员表示菜品已经上全了,还找来了厨师,厨师说这些肉都是他刚刚炒过的,鹅肉鸡肉都在不会有错。”

最后,饭店老板也来了,坚持说菜品没有任何问题:“我们的肉分量都是足的,只是生肉变成熟肉的过程中会缩水,1斤生肉制成菜品可能在6两左右,这都很正常,不信的话可以去后厨看。”但当张文真准备去看时,老板却又借故离开,摆摆手说“店里生意忙,不要再闹了”,还说多送他们一份花卷和贴饼。

“这样看来,3斤肉熟了后可能只剩一半,缩水多少全由老板说了算,根本不公平。”张文说,除了肉量少,肉的“内容”也让他们感到不满。“锅里鸡脖鸡头鸡屁股都有,还有全是白膘的带皮鹅肉,真正能吃的没多少。”

餐饮乱象

餐馆现点活鱼称重被“拖泥带水”

缺斤短两、菜品缩水、以次充好、掺杂水分……张文就餐时遇到的糟心情况并非个例。

北京市民孙某不久前来到一家蒸汽石锅鱼店就餐,在选鱼时,老板不仅将桶和里面的水一起称重,结账时本来3斤多的鱼,却按4斤计算收费。

海鲜加工摊位偷换消费者提供食材被罚3万

2023年1月24日,三亚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第一行政执法支队联合三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三亚某海鲜加工摊位涉嫌欺诈消费者的案件线索进行调查核实。经查,当事人在向消费者提供代客加工的过程中,未经消费者允许,擅自偷换消费者提供用于海鲜加工的活鱼,上述行为违反了《海南自由贸易港反消费欺诈规定》第九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属于欺诈消费者所指情形。依据《海南自由贸易港反消费欺诈规定》第九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三亚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拟给予当事人警告、没收非法所得,并处罚款30000元的行政处罚,同时责令当事人立即改正违法行为。

摊位销售海鲜掺杂水分缺斤短两被罚1万

近日,三亚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第一行政执法支队联合三亚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三亚苏某妃海螺摊涉嫌在销售海鲜过程中缺斤短两问题进行调查。经查,当事人在销售皮皮虾的过程中未沥干,掺杂水分,缺斤短两。当事人上述行为违反了《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第五条规定,依据《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第十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六条规定,三亚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拟给予当事人罚款10000元的行政处罚。

专家声音

生熟关系应提前说明 充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向记者介绍,类似这种“缩水”的缺斤短两行为,是餐饮界不够诚信守法商家的借口。不只是肉,很多食材煮熟后都会严重缩水,餐饮机构作为专业一方,生熟关系应当提前进行说明,或者在菜单上标明,顾客要求对菜品进行查看,称量时也应配合,充分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陈音江举例说,假如消费者要了一份炒鸡,结果全是或者大部分是鸡头鸡脚这样的边角料,明显不符合一般人的消费习惯,属于以次充好,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

建议出台自律管理细则 引导餐饮行业建立并执行合理行业惯例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朱晓娟认为,就餐中的消费者权益保障问题是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各方应共同打造和维护安全、合理、公平的就餐质量、环境与秩序。

朱晓娟建议,商家要树立长线思维,诚实守信,应该依照餐饮行业惯例对就餐食材的计量方式等进行明示告知。对于行业协会而言,应该针对餐饮消费中反映的普遍问题进行针对性行业指引,出台自律管理细则,引导餐饮行业建立并执行合理的行业惯例,要求餐饮企业对事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相关事项进行必要的解释与说明,做到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引领作用。

监管部门应采取抽查、约谈等方式 进行事前事中的防范与规制

北京瀛和(三亚)律师事务所执行主任张华认为,监管部门除了关注餐饮经营企业的许可、卫生条件等硬件外,对于餐饮消费中损害消费者权益的问题应进行主动监管,采取抽查、约谈等方式进行事前事中的防范与规制。

对于有关投诉,有关部门要及时回应与处置。

有关部门应加大信息化管理力度 规范餐厅菜单设计实现信息对称

在江苏省法学会经济法研究会理事长、江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杜乐其看来,有关部门应加大信息化管理力度,比如某餐厅出现欺诈行为,就要第一时间将此餐厅的信用记录发布在官方网站或者公众号。同时监管部门可以加强对投诉的途径和方法的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能力。

“还应规范餐厅菜单和发票的设计,实现信息对称。菜单、发票的设计要规范、全面,比如注明菜肴的名称、分量、价格以及原料的规格;在客人结账时提供规范的发票,发票上有菜肴名称、单位、单价以及总价,这样如果消费者遭遇欺诈,发票就会成为一个有力的证据。只有充分实现消费者与经营者的信息对称,才能最大限度地防止消费者被欺诈。”杜乐其说。

本报综合消息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