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T09 2023年2月13日
特刊
放大 缩小 默认
村美民富,三乡工程结出幸福果
三乡工程推动力更强

攻坚克难实现脱贫不是终点,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市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纵深推进“三乡工程”。

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西宁市推进乡村振兴“八大行动”暨“三乡工程”指挥部,聚焦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出台30条支持措施,实行任务清单管理,推动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

制定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支持保障力度,依托“惠社e贷”“扶社贷”等,提高贷款规模、贷款担保等,建立“三乡工程”网络中介服务平台,大力培育“三乡工程”经纪人等市场中介,促进涉农服务市场化……

打造多方保障的工作格局,一项项强有力的措施,显示出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信心、决心和雄心,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跑出“加速度”!

市民下乡吸引力更强

在湟中区拦隆口镇拦一村,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岭——金仓岭。坐落在金仓岭上的慕家村,百年来以古法酿制“慕家村”酩馏而闻名。春节期间,这里不断迎来游客。

“走进村子,酒香就一直萦绕在鼻尖,这种感觉很奇妙。”冒着热气的青稞,沁人心脾的酒香,把从西宁市区特地而来的顾客徐宁嘴角“熏”出了笑容。喝特色美酒、尝农家美食、品民俗文化,让他的下乡之旅显得充实又美好。

从“一处美”到“处处美”,“三乡工程”给乡村建设带来了更好的契机。2022年我市坚持把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贯穿到“三乡工程”始终,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

“真没想到,我们村会变得这么漂亮,乡村旅游火了,下乡的市民越来越多,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日子别提有多美!”说起家乡的变化,城中区总寨镇莫家沟村村民文菊莲很是兴奋。

“打造宜居宜业的农村环境,市民下乡让乡村人气越来越旺!去年我市举办“三乡·邻聚里”年货节、边麻沟灯会、慕容古寨酩馏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吸引市民14.5万余人下乡游玩,实现旅游收入234.7万元。”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能人企业引擎动力足

“现在不光夏季,冬季来乡村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大家乘着这股子劲儿,想着法子把冬季的旅游做丰富,让咱乡村的冬季照样火热。”大通县东峡镇仙米村村民雷忠义说。

在湟源县申中乡前沟村,望着逐渐开始忙碌的村民,晁沐脸上浮现出一丝会心的笑容,他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土地流转+务工+分红”方式帮助村民致富。

打造贴心细致的创业环境,引导28家乡村振兴帮扶车间(工坊)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783人,在全市90个村实施中央财政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其中71个村通过抱团、飞地等模式共同发展村集体经济,落实资金1350万元,推进湟源县博业公司创业业态升级,打造能人回乡、创业示范、反哺农村等融合发展示范样板。

打造高质高效的发展环境,制定印发《打造全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市实施方案》《西宁市2022年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重点任务》,在全省率先认定市(州)级农业产业园10家,实现电商交易额4435.59万元,实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项目101项……

在“三乡工程”的引领下,村民有了更多的增收渠道。

找准坐标定位,深挖潜力优势,大力推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布局,思路越来越活、办法越来越多,一项项新技术、一个个特色产品、一条条产业链,如今正在有力助推乡村振兴。

“抢抓机遇促发展,未来,我们将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奋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为聚力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提供有力支撑。”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