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T10 2023年2月13日
特刊
放大 缩小 默认
营造浓厚氛围
提档升级,民族团结进步谱新篇
营造浓厚氛围

深化宣传教育

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活动,各县区各单位全方位多角度营造浓厚宣传氛围,精心组织各类主题宣传活动,挖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西宁晚报制作专版《让民族团结之花开的更加绚烂》和通版《西宁奋力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宣传报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创建工作,市属各媒体开设“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专题专栏,通过专访、通讯、工作综述等形式打造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宣传推介新平台。

实施“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构建行动,在全市各种公益性广告牌、LED屏、出租车、公交车等宣传平台,编发10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标语及图片。在14条线路的车身上投放了宣传广告,在1880台公交车内投放了车载视频宣传广告。结合“我们的节日”“创建日”主题实践活动,在西宁晚报对全市30名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进行采访报道,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课堂教育,加强各族学生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基本知识。印发西宁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知识手册17万册,宣传民族团结进步知识,在全市上下积极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

深入融合发展

推进提档升级

构建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明家庭、群团共建、部门协同、社区服务、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品牌,做到创建工作有声有色、有里有面、有形有实,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一线落实,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合发展。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与文明城市创建、卫生城市创建等相结合,推进各县区、各机关单位深入开展“创建日”活动。广泛发动社会各领域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积极引导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群众团体及各类社会组织协同作战,在各民主党派开展“矢志不渝跟党走、携手奋进新时代”主题教育活动,打造市总工会为市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促进全社会形成共创共建共享的创建格局。

保障和改善民生

共享创建成果

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融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各民族共享创建成果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使全市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将改善民生作为创建示范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与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生态保护等工作紧密结合。完成“无废城市”试点,推进固废处置链条、高原“无废模式”走在西部前列,并成为示范案例向全国推广。实现县域“医共体”全覆盖,入选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国家级示范城市。实施学前教育普惠提升、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等教育项目,全面落实“双减”“五项管理”。

同时,从解决各族群众养老、住房、医疗、教育、就业创业、科技文化等方面最大限度开展便民服务、均等服务,促进创建成果惠及各族群众。巩固提升兜底保障,实施“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改革试点,打造具有西宁特色的分层分类大救助服务改革模式。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施湟水规模化林场、环城国家生态公园等重点林业工程,打造了一批公园游园、景观节点和街头绿地,完成国土绿化8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6.5%,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屏障更加坚实。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