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T11 2023年2月13日
特刊
放大 缩小 默认
幸福表达!民生日记里的贴心话
民生日记之一:

让群众生活更有保障

“周三一大早,社区的工作人员和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就来到了我家,在我床前安装了居家紧急按钮、红外探测仪及小夜灯等设备,这些设备便于我在突发状况时紧急求助,这样就可以及时得到帮助。这天夜里,我睡得很踏实……”这是来自城西区李奶奶的民生日记,虽然这只是一个小片段的描述,但却透露出让老人们安心的浓浓幸福感。

过去一年,我市实施的10方面30项重点民生实事,均实现了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向全市人民交出一份既有温度、又有分量的民生答卷!

我市紧紧围绕“能力提升”,养老服务工作实现了提档升级,在扩大养老服务供给方面,新建7个幸福食堂,50个农村老年之家,建设7个社区居家服务网络项目,为2000户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适老化改造、智能设备监测及专业看护等“三合一”入户服务,破解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护难的问题,已完成床位2480张,累计服务3.3万人次。

不仅如此,我市还争取省级资金105万元,为全市特困供养机构建设350张护理型床位,有效满足了特困供养人员照护需求;开展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为65.5万名困难和高龄老年人购买膳食供应、康复保健等服务3100万元;及时做好高龄补贴发放工作,共为16万名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2.13亿元;在全面落实各项残疾人政策基本公共服务基础上,投入资金158万元,在全市20个城乡社区设立59个康复辅助器具区域性租赁中心服务点,用“以租代买”的形式让更多的老年人、残疾人、伤病人以更优的价格享受到更高品质的辅具服务。

民生日记之二:

让群众生活更加暖心

“今天,家里的米吃完了,我正在担心该怎么出去买的时候,救助服务站的阿姨打来了电话,询问疫情期间,家里物资储备的情况,于是我就一五一十地告诉阿姨,家里的米吃完了,其他蔬菜也剩得不多了。不一会儿,救助服务站的阿姨就带着生活物资敲响了我家的门,雪中送炭让我感觉到了温暖,我暗自发誓一定好好学习,报答这些好心人。”这是一名留守儿童的民生日记,这里面记载了一件发生在疫情期间的小事情。事情虽小,却是我市扶危济困的一个缩影。过去一年里,我市的民生实事件件都与群众息息相关,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既有“民生大事”,也有“关键小事”。

2022年,我市全力保障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认真落实儿童福利领域月报制度,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境儿童纳入保障范围,发放各类困境儿童生活补贴484.74万元;建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主动发现长效机制,以“部门+社工+信息”的方式,为2700余名儿童提供政策保障、爱心敲门、心理慰藉、助医送药等服务,切实保障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合法权益。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还全面完成国家级社会救助“物质+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形成了具有西宁特色的“五个一”工作模式,6.76万人次困难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救助服务需求得到了不断满足;全面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城市低保标准从683元/月提高到703元/月,农村低保标准从5184元/年提高到5676元/年;2022年全市共发放困难群众救助资金5.01亿元,保障4.36万名各类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有序开展贫困家庭大学生全程双资助工作,累计资助贫困大学生6665人次、6829.72万元,弥补了教育救助政策“短板”。

民生日记之三:

让群众生活更加便利

“来西宁居住五年了,五年来,西宁的变化有目共睹,一件件民生实事在有序推进,一件件惠民便民的实招一一拿出,让西宁既有‘面子’也有‘里子’,老旧庭院绿化提升改造让群众推窗可见绿,老旧小区改造及加装电梯幸福了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及体育赛事一项接着一项,群众既有参与感还大饱眼福;随着群星路下穿、海湖路跨线桥、湟中路下穿等昆仑路这几个快速化改造工程的建设,整个昆仑路东西向交通通行变得更加高效、便捷。”来宁工作五年的张先生的民生日记里记载的内容更是细致入微。

天更蓝,水更清,生活更美好,整个城市犹如铺开的一幅缤纷的画卷。

近年来,我市精准回应民生需求,持之以恒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真抓实干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