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黄南宣)2022年,黄南州乡村振兴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坚决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打开了乡村振兴工作新局面。
严格落实“2411”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紧盯农牧区低收入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及脱贫不稳定户等重点监测对象,通过产业帮扶、兜底保障、就业、社会救助等保障措施,有针对性开展帮扶。突出发展特色产业,高质量打造全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州,在全省率先实现天然草场、牲畜有机认证和牦牛藏羊原产地质量追溯全覆盖,牦牛、藏羊等“四个万头”规模养殖基地加快建设,饲草、果蔬等“四个万亩”特色种植基地初具规模。依托高原山水自然风光和国家级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相继培育一批热贡文化产业基地、乡村旅游项目、文化旅游品牌和节庆活动,越来越多的群众端起了“生态碗”,吃上了“文旅饭”,走上了“致富路”。
财政衔接资金达到时序进度,全州累计落实资金6.73亿元(中央资金4.75亿元,省级资金1.98亿元),共实施项目218个,主要涉及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金融贴息等项目。坚持把技能培训与就业创业相结合,通过“雨露计划+”、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培训等方式,加大贫困劳动力就业。按照“一村一规划、一村一风格、一村一特色”原则,组织编制和完善“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高起点、高标准,统筹布局乡村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乡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积极拓展就业渠道,通过短期技能培训、乡村旅游、公益性岗位开发、扶贫车间建设等举措,进一步巩固搬迁群众就业。投入7134.09万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项目18个,进一步巩固提升基础设施和后续产业发展。在43个安置点打造了村史馆,激发广大搬迁群众归属感、幸福感,做到“存史、资政、为民、育人”。
制定印发了《黄南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及产业扶贫项目资产清查评估“回头看”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资产管理,确保扶贫产业长期发挥效益。成立了以州委书记、州长为双组长的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和5个专项督导组开展联片督导工作,逐条逐项建立问题、措施、责任三张清单,对标办结销号。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实行“月督查、季汇报”工作制度。对全州124个重点村选派的372名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集中轮训和州县乡村振兴成员单位的40名干部进行了素质能力提升培训。
健全网格化管理和服务机制,推动志愿服务队下沉网格,最大程度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探索推行基层社会治理“积分制”“清单制”,形成上下左右协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工作新局面。指导修订完善并严格执行“寺规僧约”“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引导群众破陋扬新,弘扬新风正气,扎实推进移风易俗,持续开展“好公婆”“好儿媳”等系列文明创建活动和省级文明县城、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和文明家庭推荐评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