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琼)“听力与语言是人类相互交流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然而,耳病和听力障碍的阴霾却袭扰着人类, 听力障碍严重影响着这些人的社会交往和个人生活质量。”3月3日,是第十一个“世界听力日”,同时也是我国第二十四个“全国爱耳日”。
为满足听力残疾人康复服务需求,帮助听力残疾人走出“无声”世界,3月3日至3月24日,我市将集中开展一系列的“爱耳日”主题活动,其中包括:引导社会公众学习听力健康知识,集中开展听力知识讲座;树立耳聋防治理念和信心,开展主题文艺演出;对需要监测听力损伤者给予免费测听力并适配助听器;开展残疾人康复需求筛查活动,对0岁至17岁听障、脑瘫、智障、孤独症残疾儿童,全年龄段假肢、矫形器残疾人康复需求进行筛查;为准确宣传、解读《青海省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升残疾预防和健康服务能力,将举办残疾预防及康复工作培训班。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残联的大力支持下,西宁市各级残联组织和广大残疾人工作者主动担当作为,精准靶向发力,通过“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服务,截至目前,已助力2757名听力残疾人重新回到有声世界。
西宁市残疾人联合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导致耳聋的因素有耳毒性药物、遗传、感染和疾病等,环境噪声污染、意外事故导致耳聋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多,目前随着人口寿命增长和老龄化,老年性耳聋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为此,西宁市残联将大力宣传科学护耳方法,引导大家养成健康用耳的好习惯,自觉减少噪声影响,保护听力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