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2日电(记者 顾天成 李恒)2023年3月3日是第24个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为“科学爱耳护耳,实现主动健康”。婴幼儿超1周岁口齿不清应及时前往耳科门诊检查、老年性耳聋与老年痴呆密切相关、长期处于超过85分贝噪音环境可能造成听力损伤……聚焦全国爱耳日,医学专家呼吁全社会强化护耳、爱耳理念。
防聋治聋 老年性耳聋亟待干预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老年性耳聋占据了我国听力残疾致残原因的首位,占比为51.61%。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2022年发布报告指出,我国仅有5%至10%的中、重度听障老人使用助听器。
听觉在生命中各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老年人的听力健康日益受到关注。专家介绍,世界卫生组织就老年痴呆提出的九大健康危险因素中指出,老年人听力下降的早期识别和干预是唯一有可能阻击老年痴呆发生的环节,应引起高度关注,对老年人听力障碍的及时干预能显著降低老年痴呆发生率。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马芙蓉表示,我国在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和听力筛查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但老年人群听力障碍的听力监控、助听器验配、人工耳蜗植入等仍需大力加强,应着重在基层开展听力重建、人工耳蜗、听觉装置植入手术。
强化爱耳意识 出现听力受损及时就医
怎样才能保护好自己的听力?余力生介绍,一是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处于噪声环境中,85分贝以上的噪音环境可能对听力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比如当使用耳机时,不要将音量调太大,更不要长时间使用;二是当职业因素可能给听力带来伤害时,及时做好防护,坚持戴耳塞、耳罩;三是应避免不良的生活方式,过度劳累、抽烟酗酒、紧张也容易导致突发性耳聋的发生。
遇到哪些情况可能是听力受损,应及时就医?专家表示,对婴幼儿来说,在10月龄至1周岁年龄段,如果小朋友没有张嘴说话,不能表达简单的词语,建议及时去医院检查,排除因发生听力障碍不能发展和巩固语言能力的情况。对中老年人群来说,若发现自己在噪声环境中与人交流听不清、总是将电视机音量调大,或出现听力下降,伴有耳鸣、眩晕、恶心等症状,应当及时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