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小蕊)“修车修了几次都修不好”“交了购车意向金明明承诺可以退,但是交钱容易退钱难”“更换配件等得遥遥无期”……连日来,3·15晚报维权联盟热线陆续接到不少读者打来的电话,吐槽自己在消费过程中遇到的烦心事。其中不少是涉及汽车领域消费的,如何规避汽车消费风险?买车、用车遭遇“被坑”咋维权?晚报维权联盟联动市场监管部门为消费者支招。
消费者吐槽买车用车烦心事
“我的车变速箱出现故障,送到维修店,反反复复修了一个多月还是没有修好,我应该怎么维权?”
“我最近打算贷款买辆新车,如何规避一些消费风险?”
“刚提的新车就频繁亮起故障灯,我能退车或者换车吗?”近日,不少消费者拨打晚报维权联盟电话,进行投诉或咨询。
汽车消费三大问题最突出
汽车消费中,消费者最头疼啥?据省12315受理服务中心数据显示:2021年8月1日至2023年3月7日,省12315受理服务中心累计受理交通工具类投诉举报1389件,办结1309件,办结率为94.24%。其中,投诉问题类别位居前三的分别是合同类578件、售后服务类238件、质量类238件,占投诉总量的81.20%;受理的91件举报主要涉及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等问题。
口头承诺要落到“纸面”上
买车、修车如何避“坑”?省市场监管局消保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消费者选购车辆前,要提前了解销售商的诚信度,查看汽车销售资格及厂家销售许可证等各类资料是否齐全。选购车辆不仅要注意车的外观、配置、油耗等因素,还要了解该款车型在市区的维修网点设置情况及售后服务情况。不要轻信代理员或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必要时可与经销商通过制定书面合同的形式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签订购车合同后要保存好发票和说明书等相关证据。
保养或维修车辆时,要留好维修清单,可要求4S店将维修记录录入厂家系统,以便后期车辆出现问题时有据可依,防止故障问题拖至过保。缴纳任何费用都可索要发票,详细了解所收款项内容,必要时以录音或书面形式保留证据。另外,贷款购车要认真阅读签订的合同内容,明确双方责任。
与销售商发生争议后,消费者可及时向消协投诉,以防时间过长发生证据丢失或不足等情况。争议较大且不可调解时,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