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复苏,万象更新。去年6月份,湟中区火力全开,全面掀起了一场“清洁家园”的新热潮,9个月过去了,湟中区的“清洁家园”行动怎么样了?走在今日湟中的城乡大地上,你会惊喜地发现,这里的家园变了,变干净、变美丽了,“清洁家园”行动正在深刻改变着湟中。
自“清洁家园”行动开展以来,湟中区进行了力度空前的“城市大扫除”——全民参与、全员上阵,城市颜值不断刷新,一场实干为民的“清洁家园”专项行动——如火如荼。
迅速响应,万众一心成就了今天湟中的喜人蝶变。在其中,我们看到了湟中做法、湟中态度和湟中速度。
在湟中区田家寨镇记者看到,一幢幢民居错落有致,青砖红瓦,入户道路干净、平坦、整洁,相隔几十米一个垃圾桶排列整齐,而这样“高颜值”的美丽乡村幸福画卷正在湟中区的各个乡镇徐徐展开。
湟中做法—
谋篇布局,同频共振全区按下“美容键”
自湟中区全面开展“清洁家园”专项行动以来,全区各单位各乡镇(街道)、各级志愿者等,合力攻坚,坚持集中整治与长效管护相结合,不断提升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
湟中区拿出了“湟中做法”。
在重点区域市容市貌秩序管理方面,湟中区坚持多部门协同机制,充分调动各方资源,综合力量开展“清洁家园”行动。
“偏僻道路两旁的垃圾堆、杂草堆都是我们地毯式清理的重点。”村民在采访中向记者介绍道。
据了解,为了做精做细“清洁家园”行动,湟中区按照已划定的责任区域,新招100名城市管理助管员,组建“城管铁骑”中队和无人机中队,充分发挥城管铁骑中队和无人机中队的作用,建立循环巡逻机制,推进“点、线、面”网格化和“空、地”一体化巡查执勤作业,加强辖区主次干道和重点区域市容市貌秩序管理;全区全面开展城市空间立面整治、“全城大清洗”行动,拆除破损陈旧、不符合规范设置的各类户外广告等3600余处、大型高立柱广告牌12处,粉刷清理“牛皮癣”小广告12000余处;组织环卫工人和执法队员120余人,对城区20万平方米街面、1500余米人行道护栏、60余块公交站牌等市政环卫和基础设施进行了无死角大清洗。
交通沿线一向都是环境治理中的薄弱环节,为此,湟中区交通运输局结合农村公路“路长制”工作,扎实做好辖区内农村公路日常养护管理,全面开展全区列养县乡公路路面病害处治、塌方落石清理、边沟涵洞疏通以及公路沿线行道树、边坡枯枝杂物等修整工作。截至去年年底,累计出动人员800余人次,机械、车辆200余台次,填补路面坑槽1600余平方米,路面补油5500余平方米等。
为了开展覆盖全域、无死角、全方位的环境卫生大排查大整治,湟中区水利局结合河湖“清四乱”、河道漂浮垃圾整治、河湖清洁等专项整治行动,制定印发了《湟中区河湖清洁工作方案》,将全区河沟道、水库、涝池等纳入河湖清洁整治范围。同时,以“守护母亲河,推进大治理”、生态领域“举一反三”排查整治、清漂专项行动等为契机,扎实开展河湖清洁工作。截至去年年底,累计出动人员14000余人次,机械、车辆230余台次,清理整治各类垃圾1800余吨,拆除妨碍河道行洪桥梁6座,拆除桥梁4座,违章建筑30余处、660余平方米。
湟中态度—
不走过场,不浮于表面让行动深入人心
每天10时许,湟中区鲁沙尔镇红崖沟村的大喇叭准时响起,广播内容是关于“清洁家园”行动的,以“普通话+方言”的方式对群众进行宣讲,使广大群众明白开展“清洁家园”行动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营造“清洁家园、人人有责任”的良好社会氛围,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村民们的卫生习惯。而这不是湟中一个村的个例。
“村里的大喇叭不只是宣讲,还是村里的环境整治曝光台,谁家的垃圾乱堆乱放,谁家的环境脏乱差,都要进行通报。”村民们向记者一一介绍道。
不仅宣传典型做法,也会曝光反面典型。这样做不但能让“清洁家园”行动家喻户晓,而且不会让“清洁家园”行动浮于表面,这就是“湟中态度”。
据了解,自“清洁家园”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湟中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电子大屏等传统阵地,创新利用新媒体,深入开展“清洁家园”行动的宣传报道,增强城乡居民的环保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建、共治、共管、共享的良好氛围,引导广大群众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并且按照《西宁市清洁村庄先进村评选及认定标准》,评选区级先进村30个,推荐市级先进村19个,宣传先进典型、推介经验做法。同时开设“人居环境整治曝光台”,对“清洁家园”行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报道,通过曝光一批反面典型,层层传导压力,推进工作落实。此外,还实行了实名通报制,各网格利用广播喇叭对所属区域内乱堆乱放的农户进行为期7天的播报,实行周联检制,每周集中开展一次卫生联检,并把检查结果进行通报,表扬先进、鞭策后进。
湟中速度—
鼓足干劲,打造宜居环境跑出“加速度”
走进湟中区田家寨镇田家寨村,曾经通村主干道两侧乱堆乱放的砂石、杂物和常年堆积的白色垃圾、柴草堆等已消失不见。“这是村里的志愿者和党员群众连夜整治后的结果,为了清洁家园,我们村开启了‘白加黑’模式。”田家寨村党支部书记祁玉说。以小见大,“清洁家园”行动就是一场“大考”,面对这场大考,全区上下拿出了百倍的信心,同时还在“硬件设施”方面动了真格见了功夫。
一组组数据就是答案:湟中区积极对接省市生态、城管、农业农村等部门争取专项资金和清洁设备,全区380个行政村均已配齐配足户外垃圾桶、四轮自卸垃圾车、保洁工具等环卫设备,90座农村生活垃圾中转站、4座生活垃圾填埋场(鲁沙尔、田家寨、拦隆口、李家山生活垃圾填埋场)正常运转,全区基本形成“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区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体系模式,提高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为了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和河湖水质管控,优先解决乡镇所在地和中心村生活污水问题,在90个村实施污水管网建设、水环境治理、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污水处理等相关项目,强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能力。
特色养殖一直是湟中区的一大亮点,“清洁家园”行动的推进就不能避开畜禽养殖垃圾。为此,湟中区大力发展生态健康养殖,开展健康养殖示范,利用“堆积发酵”等清洁生产工艺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配套率达到100%,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6.65%。
在湟中区海子沟乡,能人宋生熹回乡创业,成立了合作社,从2016年至今,合作社带动周边400多户从事生猪养殖,实现“公司+基地+农户”产、供、销“一条龙”发展,宋生熹表示,他的合作社坚持智能、绿色理念,养殖场的粪尿、废水、废气、病死畜经处理,已实现资源化循环利用;在西堡镇的生态奶牛养殖基地,负责人表示,基地目前采取的是国内较先进的粪污处理工艺,采用分子膜发酵技术,实现“牧草—奶牛—有机肥—牧草”的循环绿色发展模式。除了特色养殖之外,在湟中区鲁沙尔镇地窑村还建起了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展示基地,湟中区农业生态环境与可再生能源工作站工作人员安生财表示,基地的建成为湟中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开辟了一条新路径,为湟中区农作物秸秆完善利用方式、改善利用结构、提高利用率、提升产业效益、保护生态环境以及补齐产业链短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