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玉树州委宣传部)让玉树这座高原小镇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宜居,执着的玉树人追梦的脚步从未停歇。玉树州始终紧紧围绕全域清洁目标,自2021年起在全州广泛开展全域无垃圾和禁塑减废专项行动,探索形成了在垃圾分类回收资源化利用和禁塑减废方面的玉树经验。不但提升了玉树这座高原小镇的“颜值”和“气质”,还为市民创造了更加宜居的生产生活环境。
大街小巷越来越干净了,占道经营的流动摊点越来越少了,交通越来越顺畅了,建筑物、电线杆上的小广告不见了……几年来,玉树人民欣喜地发现生活的城市一天更比一天美。
谋深计远,所以不穷,变化源于高站位的谋划。玉树州把全域无垃圾工作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品位、增加群众幸福指数的有效载体,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村社联动、企业运行、社会参与”新模式,全面推行网格化片长制工作机制,以“大、中、小、微”四个层级,构建城乡环境治理“一张网”工作格局,做到“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在格上、事在格中”。同时,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构建起“垃圾资源化利用+焚烧处理+无害化处置”的常态化模式,实现县乡村全覆盖,提升了垃圾处理能力和资源化利用水平。
全域无垃圾工作是一项利民之策、惠民之举,广大市民既是创建的主体,又是创建的直接受益者。科学制订分类宣传教育年度实施计划,编制生活全域无垃圾指导手册,并通过全方位、多层面、密集型的宣传活动,形成“全域无垃圾和禁塑减废人人有责”的社会共识和良好氛围。
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对于居民生活卫生条件的提高、垃圾源头减量都有非常大的好处。垃圾“三分法”“五分法”的推广,基本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焚烧处理+无害化处理”。
垃圾分好用好后能够转化为资源再利用,不但不会成为社会负担,反而能够成为资源富矿。建立与垃圾分类相适应的回收体系,推行“一三五、二四六”垃圾分类回收方式和“垃圾换生活用品、换文具、换油卡、换积分”“七彩彩虹币绿色兑换”等资源化回收模式。
完善生活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做好处理设施的规划布局,是推动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提高。全州已配置户外垃圾箱975个,各类大型垃圾清运车34辆,小型垃圾清运车111辆,累计投入环境卫生设施建设资金达到7000多万元。
为守护好玉树百姓头顶的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坚持“空间上全覆盖、时间上全天候、治理上全要素、主体上全参与”,持续加大对产废单位的日常监督检查力度,启动对所有环境责任片区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重点区域巡回检查机制。
一些陈年非正规垃圾堆放点及可可西里的垃圾带得到了全面彻底的整治,特别是全州3.17万名生态管护员扛起生态大旗,切实推动江源玉树“颜值”更靓、更美。
持续有力地推进“禁塑令”,大力推广应用塑料替代产品,让“白色污染”远离玉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