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师晓琼)以“绿”为底,以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为引领,截至目前,我省加强林草资源保护,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森林覆盖率达7.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7.9%,湿地保护率达到64.3%,生态“颜值”进一步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成色更足。
去年,我省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全面落实《青海省国土绿化规划纲要(2021-2035年)》,加快推进西宁南北山四期、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及湟水流域等重点区域绿化,全年完成国土绿化525.5万亩,完成防沙治沙127.46万亩,持续增加林草资源总量,持续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强化草原治理修复,制定《黑土型退化草原保护修复五年行动方案》,实施黑土滩、沙化草地等退化草地综合治理,封育草原420万亩,人工种草107万亩,改良退化草地597万亩。加快推进重要湿地保护与恢复,实施青海湖鸟岛、扎陵湖、鄂陵湖、泽库泽曲等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33项。玉树隆宝滩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我省世界(国际)保护地品牌达到6处。全省八市州“国字号”湿地公园全覆盖,湿地保护面积稳居全国前列。
坚持以城区绿化为骨架,乡村绿化为连接,我省将创建省级森林城镇和森林乡村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投资2100万元全面开展4个“省级森林城镇”和10个“省级森林乡村”创建工作,目前我省87个村庄被国家林草局评价认定为“国家森林乡村”,为增加森林面积、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乡绿量,加大城市周边大环境绿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积极探索乡村绿化模式,在乡村周边、交通沿线、农田防护林建设等绿化中按株数折算面积,投资3290万元完成绿化任务1.87万亩,开辟了乡村绿化新路径。充分发挥林(草)长制作用,五级林草资源网格化管理新体系建立,将古树名木保护与美丽乡村、绿色城镇等相结合,与保护自然、民风乡俗相结合,对全省558株古树名木制定实施“一树一策”管护措施,着力打造一批高品质、特色型的生态宜居城镇;建立野生动物致害损失保险赔偿机制,积极开展重大林草有害生物防控专项行动、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预警等生物安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