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3 2023年3月21日
要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倾情描绘大西宁和美乡村新图景
——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三乡工程”现场推进会侧记

阳春三月,春景“耕”美!

在三县区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村民劳作的身影,绘就了一幅春耕农忙生产图景。

3月20日,市委农村工作会议暨“三乡工程”现场推进会召开。会议采取县区交叉观摩形式进行,与会者既看到了乡村建设的火热场面、喜人态势,也看到了广大农村的显著变化、积极成效。大家走村道、入田头、进企业,每到一处,或认真倾听,或凝神思考,或轻声交谈,从一个个“三乡工程”典型成果中了解先进做法,分享成功经验,学习探索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共绘乡村发展新蓝图。

会议开得正当其时

“这次会议开得正当其时,大家边走、边看、边思、边议,拓展了视野、打开了思路,看到了变化、受到了启发,为深入推进‘三乡工程’积蓄了势能、注入了动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推动了城乡互动互补、全面融合,我市‘蹚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走村串户,看了一些令人振奋的典型,感受到我市把‘三乡工程’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抓手大力推进,为农村注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

……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做好“三农”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全市上下将全力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着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为聚力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贡献“三农”力量。

看——

小村庄靠啥振兴

看似平常的湟源县日月乡兔儿干村缘何变得又富又美?

“它的旅游产业互动性强,文化内涵挖掘得好……”

“配套设施齐全,有吃有住有看有玩,留住了游客……”

“闲置宅基地和住宅有效盘活利用起来,好项目落地找到了‘好土地’……”

不同的参观者,有着不同的想法和思路。

走进兔儿干村二十四庄廓,大家在这里找到了这座小村庄巨变的密码。

——那就是在“三乡工程”措施支持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推进下,能人回乡大展拳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二十四庄廓,是由24座大小不等、各具特点的新型庄廓组成,每一座民宿都是由当地土石材料筑成。夯土墙、玻璃窗、煤火炉、太阳能板……这片民宿彰显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让古老乡村焕发出崭新生命力。

陕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青海分院负责人商选平,是“能人回乡”的代表,2018年来到兔儿干村后,他和村两委班子一起,打造了二十四庄廓,吸引不少年轻人回到家乡,他们当起了客服经理、服务员、西点师等。

“同时,湟源县在全市率先推进‘三权分置’,鼓励村集体和农民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依法依规发展起了农家乐、民宿、乡村旅游等,让好项目落地有了好土地。”湟源县相关负责人说。

学——

产业如何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如何发展产业是各县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答题。

观摩组来到大通县朔北乡东峡路青海可可西里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看见经过9条不同类型的精深加工生产线等工序后,青稞酒、青稞奶茶、青稞米等系列产品呈现在大家眼前。

“我们以青稞资源为抓手,不断做大做强企业,积极推进了青稞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三乡工程’。”可可西里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邵勇介绍,企业通过就业帮扶,助力该乡麻家庄、郑家沟村等“企帮村”脱贫摘帽,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且将生产出的酒糟工业反哺该乡养殖业,低价提供给村民用于养殖育肥,实现产业联动,不断彰显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打造特色旅游商品和青稞大酒店,在“青甘大环线”上充实了朔北藏族乡集群联点连片旅游景点建设,促进了县域乡村振兴的发展。

在大通县长宁镇汪家村的青海宏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养殖车间,三倍体虹鳟、金鳟等名特优品种鱼类在圆形水流池内活跃地吃着饲料。

企业负责人介绍,该公司以渔业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为目标,坚定走“生态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之路,致力于建设全省最大的冷水鱼陆基养殖基地,现已建成高标准冷水鱼陆基养殖车间1栋10704平方米,年产冷水鱼192吨,年产值约960万元。预计年均可为每村增加8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286户脱贫户增收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参观中,观摩组成员纷纷表示,“三乡工程”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推动,极大地催生了市民、能人、企业家的消费投资热情,有力推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效破解了农民增收难、农村投入难、人才引进难,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增添了新活力。

干——

好经验如何落地

坚持典型示范,寻找差距不足,开拓思路、互学互鉴!

走进湟中区西堡镇生态奶牛养殖基地,一排排标准化的牛舍干净整洁,一头头健壮的奶牛悠然自得。据介绍,养殖基地3年内可达到养殖优质荷斯坦奶牛2000头的规模。收益资金优先用于巩固脱贫村、脱贫户、边缘户及产业扩大再生产。

“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创新了‘国有公司+资金整合+特色产业’模式,通过成立国有独资公司方式,整合东西部协作帮扶专项资金、中央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地方自筹资金等,我们谋划建设了西堡镇生态奶牛养殖基地和李家山镇食用菌种植示范园,集中资金办‘大事’,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湟中区相关部门负责人说。

这是另一个典型。湟中区鲁沙尔镇阳坡村,先后有几十名在外发展的优秀艺人带着学徒回村组织农户联合经营、抱团发展,并组织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建成民族手工艺品加工产业基地,带动全镇17个村320户2600名农民成功转型为技艺工匠,实现加工销售产值近1.5亿元,人均实现年收入5万元。

同时,大通公共电商服务中心通过强化资源对接、网红带货、产品云仓、整体推广等,2022年入驻企业实现网络销售额4021万元,线上线下销售额过亿元,有效带动了县城内种养殖合作社等各类主体快速发展。

……

我市通过创新实践,把“三乡工程”这个好载体与各县区特色优势结合起来,进而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互学互鉴、转换思路,以创造之举、创新之策加快推进!今年我市将在实践中探索出更多典型示范项目,不断开辟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富裕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

为期一天的会议让参会者收获颇丰。各地区各部门将以示范典型为引领,在思考与实践中因地制宜探索发展与振兴的新路子,树立新标杆,打造新亮点,在聚力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中绘就和美乡村新图景。

(记者 张弘靓 张国静 小蕊)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