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7 2023年3月28日
国内新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刚退休的“年轻”人易受骗

在投资类诈骗受害人之中,老年人越来越多。针对有些钱有空闲还不服老的叔叔阿姨,不法分子真是绞尽脑汁“设计”了不少套路。

陌生群里骗子多

退休后的周阿姨,经朋友介绍加入了一个投资群。这个投资群里有骗子,引人上钩后就会添加另外一个新群。“上钩”的就有周阿姨,她加入新群后发现,真有大师每天分析金融市场行情。听说有群友赚了钱,周阿姨心动了,她毫不犹豫进入了投资平台。第一次试水,周阿姨还有一点点谨慎,等尝到甜头后,周阿姨开始狂热地进行大笔投资,平台上账户金额不停地增长,“快速获利”诱使她投入更多资金。

还好,海淀反诈中心人员接到市反诈中心推送的预警线索。得知周阿姨正在遭遇诈骗,劝阻员和反诈民警立刻打电话劝阻其投资转账。但经多次劝阻,周阿姨都不配合。

警方马上又联系周阿姨的老伴儿协助劝阻。老伴儿的话一样不管用。在民警建议下,老伴儿设法将周阿姨带到反诈中心。

反诈民警反复向周阿姨讲述投资类诈骗的手段和结局,但周阿姨仍不信投资平台是假的。“除了你和你的几个老姐妹,群里的都是骗子。”民警苦口婆心劝说,“你看钱现在能提出来吗?”“现在是不能提了。”周阿姨向民警出示了微信群里的通知:平台升级,之后可正常交易。“骗子会找各种理由不让提现。”民警继续晓之以理,老伴儿则动之以情:“你现在收手,就当买个教训。要等所有血汗钱都被骗子掏空,那我们可承受不了。”最终周阿姨意识到被骗,当场哭了起来。经反诈民警建议,她及时停止“投资”。

老“男友”推荐的平台不可信

“我母亲总被骗,我们怎么劝,她都不听。再被骗下去,家里钱就败光了。”前不久,赵阿姨的女儿焦急致电反诈中心求助。

赵阿姨退休前做财务工作,一直觉得自己在投资方面有天赋,根本不会被骗。接到求助电话后,反诈中心劝阻员和民警多次上门,但赵阿姨就是执迷不悟。

为何赵阿姨如此执迷不悟?原来这个投资平台是她“男友”介绍的。两人是在一婚恋网站结识的,之后开始网恋。该男子自称是“成功人士”,在银行工作,“男友”还经常向赵阿姨展示自己的投资成果。之后的某一天,“男友”发来一个网址链接。赵阿姨毫不犹豫地点击进入该投资平台,首次试水就赚了三千多元。看到利润如此之高,赵阿姨想再大额投入,所幸此时被女儿及时发现,警方迅速拦截,保住了近两百万养老钱。

45岁至65岁之间人群更易被骗

投资类诈骗受害人群年龄多在45岁到65岁之间。尤其是退休前后这类人群,有多年资金积累和较好经济基础,身边不少朋友都有投资兴趣和共同谈资,他们在这种影响下很想尝试投资。

另外,不少被骗的老人特别信任被朋友们公认的所谓“专家”,这些“专家”往往推荐一些“高额利润”投资项目来吸引人。这种投资项目都冠以很大的名头,让老人一听就很“高大上”,潜意识中就会觉得项目可靠、前景好,投资很安全且利润丰厚,但其实不然,那只是骗子虚构的项目。

还有些老人非常相信“专家推荐”和“自己考察”的投资平台。平台貌似正规,可以假乱真。在平台上可以交易,也有专职客服。尤其是小投一笔,本息全部提现成功,老人便对平台更加信任。但他们不知,有“黑手”在后台暗箱操作。

(文中老人均为化名) 本报综合消息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