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凳、人字梯,披着雨衣、挥舞着手机……这两天,台盘村又火了。这个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的小山村,近年来因举办乡村篮球比赛,火遍全网,网友们形象地称那里的比赛为“村BA”。
众所周知,NBA、CBA是生长在现代大都市里的一种体育赛事,它要有专业球馆与顶级球星,而农村则是一种与都市截然不同的文化生态,两者混搭起来,就有了一种奇异的新鲜感。在这里,篮球和乡村仿佛一下子都不是它们原来的那个样子,刻板印象被打破后,它们彼此激发,各自都有了全新的魅力。
3月27日下午,贵州省第一届“美丽乡村”篮球联赛总决赛,在台盘村圆满落下帷幕,这也称得上是“村BA”总决赛,最终东道主黔东南州队以68∶65战胜遵义队夺得冠军。坦白讲,从其在网络引发的热搜、制造的话题来看,丝毫不亚于一场CBA、NBA决赛。
凭什么是“村BA”火了
从一种社会景观的角度来看,“村BA”无疑有着极大的传播价值。围绕观赛体验所形成的赛事影响,也一定会引来商业开发。在这个村镇之外的人们,乐于通过各种平台,观看和谈论着这样一种新生的、颠覆日常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村BA”。但我们更应该关注与思考作为一种生活的“村BA”,以及如何保护、滋养与传播这种生活。
我们可以说“村BA”激发出了一种现代乡村的新生活力,也可以说它在唤醒一种悠远的乡村传统。通过“村BA”,我们看到了体育的另一种可能,也看到了乡村建设的另一条思路。
农民作为一种社会身份,一直以来被赋予了太多的刻板印象。我们每每会惊叹于农民诗人、农民画家、农民歌手这样的人物出现,而像“村BA”这样的农民活动,更是极其少见。可是别忘了,体育的起源,有很大一部分正是来自于农业劳动,人们最早的运动场所就是在田间地头。
“村BA”赛事,就是由台盘村“六月六”吃新节篮球赛发展而来,已在黔东南地区举行了几十年。吃新节是苗寨的传统民族节日,当地村民会为预祝粮食丰收举办各种活动,篮球赛是其中最热闹的一项,也会有很多游客慕名而来,十分热闹。这次决赛,冠军的奖品之一,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帽。
凭什么勃发于当代
据《贵州省志体育志》记载,早在1906年,位于现今黔西南州的独山县某小学内就“建有篮球场、开展篮球活动”;20世纪70年代,活跃于黔东南州的“苗寨女篮”就已名震省内外。只是那个年代的信息传播,并不像现在这么发达。
2020年,台江县脱贫摘帽,经济社会和基础设施发生了质的改变。如今,台盘村出村10分钟就能上高速,20多分钟就能坐上高铁,还覆盖了5G网络。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的便利,进一步拉近了当地苗寨和外界的距离,也让“村BA”得以走出村寨,被更多人了解。
而在经历了去年的一波走红后,当地也并没有得意于一时的荣耀、满足于眼前的鲜花和掌声,而是顺势而为、顺势有为。为扩大赛事影响力和提升观赛体验,台盘村启动了球场改扩建项目,新增许多设施,观众座席也增加到两万多个;开办了第一家由村集体入股的“村BA”线下体验店,吉祥物玩偶、篮球、队服等特色文创产品热卖。
“村BA”已不只是篮球比赛。当地提出了坚持“以赛促健、以赛促文、以赛促旅、以赛促产、以赛促消、以赛促兴”的办赛理念。根据贵州省体育局的统计,截至目前,贵州省首届“美丽乡村”篮球联赛已开展超过5000场比赛,有效带动了举办地旅游、文化、经济等发展。
可以说,“村BA”是一个网络时代里,地方文化崛起的经典案例。“地方”这个词通常代表了偏狭、孤立、局限和壁垒。可是在任何一小片土地上,只要足够认真和用心,都可以获得世界性。就拿篮球来说,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广度,也不是技术,而是在于扎根的深度。
本报综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