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春耕十日粮,十日春耕谷满仓。”春耕大地就是希望的大地。时下正是春耕的好时节,行走在田埂上,记者惊喜地发现,印象里的“春耕图”上,又添了许多“新元素”,高标准农田、阡陌纵横的机耕道、轰鸣热闹的农耕机、忙于春种春管的身影……这一切成为时下最美的风景,新一年的丰收希望正在孕育而生。
春耕故事一:
村里有了第一个无人机驾驶员
为了能安全驾驶操作无人机完成农药喷洒作业,50多岁的村党支部书记罗生云专门学了无人机驾驶,而且还顺利完成考试获得了无人机驾驶员的资格证。
近日,记者来到了湟中区拦隆口镇民族村。眼下,正是该村春耕农忙的时候,罗生云在接受采访时向记者讲述道,去年秋天,村里的农田突遭病虫害,眼瞅着一年的收成就要毁于一旦,时间紧,任务重,这时小小的“无人机”开始发挥大作用,连续几天的喷洒作业,终于在短时间内就消灭了病虫害,这是人工无法做到的。
罗生云表示,“如今,农业生产摆脱了传统的农耕模式,开始向现代化、科技化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意识到了无人机对农业的好处,作为一名新农人,要做到与时俱进,要让高科技为我们服务,无论是村里的老人、妇女,还是刚刚毕业的年轻人,在高科技助力下,也渐渐成为新农人的主力军。”
春耕故事二:
5个“田保姆”与3000亩土地的故事
“田保姆”是做什么的?在这个民族村里,“田保姆”不是什么新鲜词,因为近年来,农民把不愿耕种或无能力耕种的土地托管给社会化服务组织或种植大户,由其代为耕种管理渐渐成为一种新趋势。罗生云所在的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有员工5名,此前,他们在湟中区拦隆口、上五庄、多巴等地共托管了3000亩土地,分别种植小麦、蚕豆、马铃薯等作物,通过一年的辛勤付出,合作社为托管户种出了丰收粮,今年他们将继续当起“田保姆”。
“土地托管其实就是专人做专事,专业的农机器械办大事。你看,现代化的机械让种地的效率增长了几十倍,通过机械化耕种管理,实现降本提效、增产增收、解放农村劳动力,这些解放出来的劳动力就可以选择出外打工挣钱,不用时刻惦念田里的事了。”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服务中心主任白成芳说。
“田保姆”一条龙的服务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现实问题,实现了“我在家种田,你外出挣钱”的双赢目标,加快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有效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机械化作业水平,真正让农民有闲有钱有收成。
春耕故事三:
“农技专家+职业农民”强强联合的故事
新型的职业农民你愿意当吗?但是当你知道职业农民不是你想当就能当时,你就明白了职业农民这个是有“含金量”的。
3月30日,市科学技术局联合湟中区科学技术局,在湟中区拦隆口镇民族村组织开展“西宁市科技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春播技术送田间”活动,该活动拉开了我市2023年科技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活动的序幕。
市科技局副局长李红彦介绍说,为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今年市科技局选派110名专家实施“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设,通过一对一组团式、精准式服务,让更多成熟、实用农牧业技术成果在一线转化推广,在此期间,不断创新科技服务方式,保证农户能够听得懂、学得会、易操作,努力实现农业从业人员向技术人员角色的转变,农村产业发展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乡村振兴产业兴旺作出科技贡献。
李红彦还表示,培养一名合格的新型职业农民最少也要两年的时间,最终丰收成果就是他们的“毕业论文”。
(记者 王琼 宁亚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