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州党务)近年来,门源县以“四地建设”为契机,以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为抓手,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做优做强农牧产业,增加农畜产品有效供给,着力把门源打造成生态环保、特色鲜明的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优化结构,门源县大力推进青稞、油菜、牦牛、藏羊、饲草为主的农牧业主导产业,区域种植农作物面积61.08万亩,建立0.4万亩良种繁育基地、18万亩青稞生产基地、21万亩油菜种植基地;现有规模化养殖场55家,千头牦牛养殖基地1家、千只藏羊养殖大户12家。培育主体,擦亮门源金字招牌。围绕农牧全产业链升级,重点发展青稞、油菜及牦牛藏羊产品加工,打造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平台。目前初步形成以食用植物油、青稞酒系列、青稞系列产品、牦牛肉制品、牦牛奶制品、蜂产品、饲草和有机肥加工为主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在农牧部门登记备案且正常运行的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共166家,家庭农牧场188家,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30家(其中龙头企业20家),2022年完成固定资产2.31亿元,农产品初加工转化率达81.53%,注册农产品地理标志2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5件、认证绿色食品2家、授权使用小油菜农产品公共标识新型经营主体9家。2022年门源县泉口镇(香菇)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搭建平台,大力发展县域电商产业,该县逐步完善产品追溯、加工储运、冷链物流等产业体系,构建城乡互动、县乡村互联、畅通高效的电子商务网络,推动农牧业生产、加工、物流、营销等一体化发展和线上线下互动发展。近年来,在京东、淘宝、供销e家、抖音、快手等网店逐步上线门源特色农产品,2022年实现电商交易额4609.35万元,同比增长13.28%。提质抓特,打造产业新业态。组织成立门源县食用菌产业协会,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及农牧户参与食用菌产业发展,全县从事食用菌产业新型经营主体18家,栽培袋料菌棒200万余棒,种植羊肚菌48亩,采摘鲜菇1010余吨,实现总产值1770余万元。着力打造一流鲑鳟鱼繁育中心,依托浩门河丰富的冷水资源进行虹鳟鱼、金鳟鱼等优质冷水鱼养殖,建设中西部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冷水鱼养殖和优质种苗繁育中心。截至目前,销售三文鱼鱼苗735万尾,销往新疆、四川、云南等地。
同时,在大力推进青稞油菜主导产业基础上,推进农旅结合,发展休闲农业,形成促进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的新格局。截至目前发展各种休闲农牧业经营主体422个,带动农牧户35464户,年营业收入13451.7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