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10 2023年4月25日
海北新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寺尔沟村的“法律明白人”

本报讯(特约记者 杜照林 通讯员 康玺明)“咱寺尔沟村的村民注意啦,今天咱们说说这个《草原法》,草原林地乱搭乱建、圈占这些行为都是违法的,咱们村民一定要增强法律意识……”

每天一大早,门源县东川镇寺尔沟村的“法律明白人”、政策法规宣传员乔德清都会在村民微信群,用土味方言开播,村民打开微信聆听学习,这是寺尔沟村最常见的“小喇叭”普法“风景”。通过各村“微信群”开展普法宣传,用通俗易懂的土味方言以案释法,将枯燥的法律条文转换成“家长里短”,群众听得津津有味。

清明前后,乔德清一直跑在调解的路上。“这两天正值春耕时期,有很多关于土地流转、牲畜放牧、草原林地等方面的小矛盾、小纠纷。”乔德清说,村里两户人家因一块耕地的种植发生了纠纷,他得知后主动上门调解,最终在一番摆事实、讲道理、析法律之下,促成两位邻居握手言和。

这是“法律明白人”除去政策法规宣传员之外的另一个身份——“人民调解员”。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人熟、地熟、事熟”优势,积极主动参与矛盾纠纷劝导、化解工作,将民间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真正做到矛盾纠纷化解不出村。当村民遇到一些问题需寻求法律援助时,“法律明白人”又化身为法律服务联络员及时指明维权途径,有效帮助村民与相关部门建立联系,打通其维权路径。同时,每年利用“送法下乡”“法律进村入户”、法治文艺演出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做到了普法宣传员进户和普法书籍进户,全村户均法律书籍达2本以上。

谈起近些年来村里的变化,乔德清感慨良多:“辖区司法所王所长和我是老朋友了,说实话以前我们处理矛盾纠纷都是凭着经验,但经验可能有利有弊,有时候反而处理不好。现在的风土民情和过去真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大变化就是在村民观念的转变,像遇到这类矛盾纠纷,我也在尽最大努力从法律角度调解,我们以案释法,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减少了很多矛盾纠纷的发生。”

为使基层乡村社会得到良好治理,东川司法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寺尔沟村为示范点,探索建立三级治保调解网络、“10户联防队”,倾情调解、化解矛盾,调处成功率保持在95%以上。同时,按照抓早、抓小、抓苗头的原则,结合辖区实际,广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做到矛盾纠纷在第一时间化解、第一时间处置,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如今的寺尔沟村正描绘出一幅法治氛围浓厚、乡风文明和谐、产业欣欣向荣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寺尔沟村探索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取得的成效,是门源县推进法治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经过近两年的有力推进,“法律明白人”立足乡村、扎根乡村、服务乡村,引导群众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近年来,门源县司法局全面深入实施“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充分利用乡镇“农牧民夜校”、青海省“法律明白人”网校等优质教学资源,开展常态化法律知识培训。今年又将此项工作列入“门源县2023年民生实事工程”,提出扎实推进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每个行政村年内至少培养2名以上“法律明白人”的目标要求,全面推行“法律明白人”队伍规范化建设,努力实现从培养数量向培养质量上转变,助力法治乡村建设。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