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往湟中区海子沟乡沟脑村的黄土坡间,几十栋圈舍整齐分布在起伏不平的地势中,天蓝色顶棚在明媚的春光里格外耀眼、充满生气。
这个占地面积45亩的养殖场,是宋生熹回乡创业成立的湟中福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生猪养殖场。走进一座座标准化圈舍,这里的科技含量惊人:每头猪都佩戴一个电子耳标,进入电子饲喂站后,与猪槽感应板感应,根据每头猪实际情况自动匹配信息、精准下料;通过环控系统,实现猪舍内环境恒温,及时调控湿度;猪舍内安装的监控系统是养殖场隔墙透视的电子眼,管理人员通过电脑屏幕可对场内生猪养殖的每个环节实现精准监控,全面掌握。
“母猪电子饲喂站从饲喂、饮水、通风、温控到粪污处理等环节,全部实现自动化控制,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养猪工厂。”宋生熹介绍,养殖废水处理后达到农业灌溉标准,回用于周边湟水林场及拦隆口镇温室大棚等的浇灌,实现绿色养殖、生态养殖。标准化和自动化已经覆盖配种、妊娠、分娩、保育、育肥等生猪养殖的各个环节,大大降低饲养工人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养殖成本。“现在我们1名饲养工人可以负责养殖2000多头猪”。
“传统人工饲养中家庭养殖户最多能养200多头猪,养殖场每人负责养殖700多头猪。因此替代人工的智能化养殖是大势所趋。”宋生熹说。
湟中福源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持续引入新技术新设备让畜牧养殖走出“科技范”,实现生猪养殖的智能化、数字化、现代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目前,合作社各项基础设施和养殖管理模式都走在全区行业前列,生猪存栏5000头,年出栏8000头,2022年销售额达到894万元。被农业农村部评为“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并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示范社、青海省生猪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省级农牧业龙头企业。(记者 王琼 通讯员 李宝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