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小长假,如果嫌景区人太多太拥挤,可以去城市周边的采摘基地逛一逛,这里是离西宁人最近的“诗和远方”。
把“瓜果蔬菜超市”开在田间地头;把“科技课堂”直接搬进温室大棚;立体的无土栽培让绿叶蔬菜光“喝水”就长势喜人;入驻青海供销电商平台,高原冷凉蔬菜声名鹊起,种植的农产品打入全国乃至国外市场……今非昔比,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西宁现代农业不断发展,一批批有知识、有能力、有经验、有“野心”的“新农人”已经跑进了新的赛道,这些“新农人”凭借着敢干、能干、会干渐渐成为我市农业发展的“新宠”。
“土专家”教你如何逛“田间超市”
日前,记者走进湟中区玉拉村鲁源农业基地,只见道路两侧整齐地排列着一座座瓜棚,棚里一排排绿油油的吊瓜秧长势喜人,一个个圆溜溜的小吊瓜掩映在藤叶中间,很是诱人。进入5月,青海的冰糖蜜小吊瓜迎来了成熟季,这里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慕名而来的游客们手提果篮,穿梭在各个大棚内,体验亲手采摘瓜果蔬菜的乐趣。
在这里我们看见了“土专家”李希志。李希志就是那个将瓜果蔬菜“超市”开在田间地头的“新农人”。一年四季,每个季节,基地里都能推出一件“明星产品”,草莓、西红柿、葡萄、南瓜、吊瓜……,新品种加上新技术,让这里的农产品既有产量又有质量。
“近年来,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我市一直在尝试种植一些瓜类作物的新品种,因为西宁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和日照条件,使得这些新品种在这里种植之后反而变得更好吃,品相更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服务中心主任白成芳告诉记者。
“‘田间超市’主打就是一个词——‘新鲜’,绿色菜园加上田间超市让西宁的市民有了一种全新的体验,不仅能让孩子知道菜的生长过程,也能参与采摘,增加了一种收获的快乐。”李希志这样说道。
温室大棚里办起了“新农人课堂”
在湟中区卡约初禾生态农业科技园,记者看到偌大的温室大棚里,只有三三两两几名工人,浇水灌溉都是借助机器完成,有了智能机械的参与,不仅节能而且节省了人力成本,而在这间玻璃的温室大棚内,科技的含量明显不仅于此。
这里有无土栽培的瓜果蔬菜,有不费1度电的太阳能温室大棚,有一支既能当讲师又能种地的农民专家队伍……近年来,科技园积极做优做强有机果蔬种植,全力调整果蔬种植结构,充分利用现有无土栽培设施,种植绿色有机果蔬,并且开设了科技小课堂,科技实验室,科技成果展厅……将优秀的种植经验、方法、技能全部通过授课、培训的方式让更多的“新农人”知晓,有了这个平台,无论农闲农忙,许多“新农人”都在如饥似渴地忙着“充电”。
据负责人赵发海介绍,无土栽培能让土地的利用率得到很大的提高,立体式的无土栽培可提高土地利用率3-5倍,这样质量和产量也在大幅度提升,有了新技术的“加持”,智慧农业才能焕发生机。目前,智慧农业、数字农业是这里的主要亮点,将绿色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体验基地也将是这里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跳回农门的“新农人”将产品卖到国外
“这几年来,在国内的许多农产品展销会上,高原冷凉蔬菜一出场就会被抢购一空,尤其有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简直供不应求,有的订单甚至来自国外。”
在湟中区拦隆口镇上营村,55后“新农人”崔凯和85后“新农人”刘秋花格外引人注目,一位是退役军人,年过50岁回乡创业当农民,一个是毕业的大学生,跳出农门后又返回当上了“庄稼人”,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敢干、肯干、有能力干”,而他们也是我市“新农人”的缩影。
占地1200亩的设施农业基地,带动周边近千人的用工;温室种植果蔬种类有辣椒、丝瓜、苦瓜、番茄、黄瓜、萝卜、西芹、荷兰豆、上海青、葡萄、草莓等共计20多个种类和品种;培养出了一批专业化种植农户,形成了一批特色种植品种,已逐步成为了湟中区西纳川地区重点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知名度的背后,我们看到了西宁“新农人”的努力。
刘秋花告诉记者,乡村振兴,人人可期,人人可为。我们的梦想就是带动父老乡亲一同向前,共绘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美好画卷。(记者 王琼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