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11 2023年5月9日
海南新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70年防沙治沙 戈壁荒漠披绿衣

蓝天下,一棵棵挺拔的杨树、柳树拱卫着房舍农田,一望无际的沙柳和柠条、不知名的野花萦绕着村庄,与远处起伏的沙海相映成景。

沙珠玉,位于海南州共和县中部、塔拉滩沙漠边缘,距离省会西宁只有180多公里,这里曾是黄河上游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过去风大、沙多,百姓日子苦,靠砍挖‘砍巴’和‘荚荚草’的根茎当柴火,这些固沙植物越来越少,更加剧了生态恶化。”共和县退休老干部杨新林介绍,20世纪50年代,沙珠玉九成草场已沙漠化,有的村庄不得不整体搬迁!

退无可退,从那时起,沙珠玉人开始绝地反击。对他们来说,造林治沙,是一场用性命与风沙所作的生死搏斗。

70多年来,沙珠玉人营造起18道防风林,层层叠叠的树木,硬生生将狂风顶住、逼沙丘后退。到2020年年底,沙珠玉乡共培育公益林17.9万亩,沙漠化土地面积占比从90%以上降到12.3%!

沙珠玉的变化是一代代海南人民艰苦治沙、绿化家园的缩影。

近年来,海南州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在塔拉滩规划面积为609平方公里光伏产业园区,太阳能光伏板覆盖面积超过300平方公里。由于大面积光伏板的遮挡,塔拉滩风沙小了,土壤水分蒸发量大大降低,加之清洗光伏板的水相当于不定期“浇水”,光伏板下的荒漠化土地日渐绿意盎然。监测数据显示,与光伏园区建设前的平均值相比,目前塔拉滩风速降低了50%,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30%,植被盖度也恢复到80%以上。

在探索推进光伏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既能带动开展牧草、特色农产品种植及畜牧业养殖,实现“光伏+”新型农业的多赢模式,也能不断提升农牧民群众获得感和满足感。

“现在牧草肥美,母羊奶水足,生下的羊羔也特别健康。”共和县下合乐寺村5社的村民马有福,受雇于村里的养殖专业合作社,从2020年8月起,他和妻子负责放牧合作社的1000多只羊。两个人一年的放牧工资有7万元。 马有福说,现在能靠放羊过日子,还是沾了光伏电站发展的光。“没有光伏电站的草场,村里的合作社根本不敢养这么多羊。1000多只羊,一个月光饲料就得10多万元。”马有福说,去年,养殖合作社给村里创收近10万元。

一排排光伏板就像是塔拉滩上生长的“铁杆庄稼”,给当地群众培育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通过马有福的变化不难看出,生态环境的向好发展是最普惠的民生,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如今,塔拉滩生态治理面积达到31.1万亩,共栽植青杨、棉柳等树木共129万株,原生植被的覆盖面积也从治理前15%达到了65%,塔拉滩绿化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该蜕变得益于一个关键因素:在生态经济的牵动下,州委州政府基于对“三个最大”重大要求的深入落实和省情的再认识,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战略,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聚力建设“生态海南”,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换的通道。

作为青海省生态保护任务最为艰巨的地区,海南州拥有将近70多年抗击风沙的光辉历程和治沙经验。难能可贵的是,涌现出的治沙精神历久弥新,红色精神永放光芒。

海南州各族儿女从波澜壮阔的治沙实践中,凝练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迎难而上”的治沙精神,无数党员干部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成为新时代治沙精神传承人。展望未来,会有更多的海南人将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践行“两山”理念,不断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增值通道,打造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的海南样本。(特约记者 肖玉珍)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