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特约记者 光有鑫)建立合作机制,探索共赢发展新路;发挥资源优势,构建产业发展体系;健全服务体系,夯实项目发展根基……近年来,海北州门源县积极探索发展“产业+资金+项目”的“飞地经济”新模式,全面整合畜牧业、拉面产业等资源要素,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利益分配等合作和协调机制,不断激活产业发展新动能。
立足实际、创新思维,门源县采用“飞地经济”模式,在周边张掖市、民乐县发展养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利用棚圈场地开阔,统筹得天独厚的畜牧资源禀赋,加强优势互补,积极做好项目洽谈、协调配合等工作。通过发展“飞地经济”,实现人员、资金与信息优势互补,促进畜牧产业链循环发展,带动双方集体经济发展。
以“促就业、育产业”作为目标任务,以拉面产业发展为有效载体,实现“拉面经济”助力“飞地经济”发展,培育“飞地经济”增长新引擎,通过“拉面+创业培训”、落实优惠政策、成立行业协会等有效举措,着力推动“拉面经济”提档升级。目前,“拉面经济”行业从业人员覆盖北京、上海、湖北、广东等31个省市,从事拉面经营共493户,从业人员达1324人,户均收入15万元以上。
把支持“飞地经济”发展作为重点工作,落实工作责任,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协调成立金门源腾飞养殖协会、门源金源牛肉拉面协会等行业协会,积极为发展“飞地经济”企业做好登记注册、核准备案、协调服务等工作,持续加强政策扶持和保障。积极推动“飞出地”项目落实,将“飞地”引出的项目与全县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和资源条件相结合,重点围绕畜牧养殖业、文旅产业等,持续拓展“飞地经济”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