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11 2023年5月30日
海南新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搬”出幸福新生活

初夏时节,记者走进兴海县安多民俗文化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小区,只见一排排风格雅致的房子整齐排列,干净整洁的水泥道路直通到家门口,房前屋后绿树摇曳,村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昔日贫困落后的小村庄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后“化蛹成蝶”。“搬迁之前,我们全家6口人就靠我一个人放牛挣钱,年收入只有1万元左右,现在我个人的年收入在4万元左右。”村民项青达杰说。

项青达杰搬迁之前在龙藏乡桑什多村,那里山大沟深,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自然条件艰苦,部分村社电、路不通,人畜饮水安全工程滞后。

2017年,兴海县将易地搬迁脱贫项目与安多民俗文化村同步实施,通过整合各类资源、筹措各项资金,打造了“兴海县安多民俗文化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依托公益性岗位持续保障,累计安排草管员、护林员300名,人均增收2.16万元。

2018年10月,项青达杰一家搬进了兴海县安多民俗文化村,住上了96平方米的新房子,他开始在县城开出租车,妻子在民俗村当上了保洁员。“现在妻子每月有1000元的稳定收入,我的压力就没那么大了,之前孩子上学很困难,现在可以在距离民俗村2公里的县城上学,交通也很方便。”项青达杰说。

2017年,兴海县将全县48个贫困村、601户、341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集中搬迁至兴海县安多民俗文化村,总投资达2.3亿元,除601户建档立卡户,还集中安置了252户普通农牧民,成为海南州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是“住”的问题,发展后续扶持产业,使搬迁群众充分就业,从而脱贫过上幸福生活才是关键。兴海县按照“易地搬迁建小区、依托小区办工厂、办好工厂促就业”的发展思路,通过引导外出务工、引进小康车间、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居民的就业问题。

2017年易地搬迁脱贫项目与兴海县打造的安多民俗文化村同步实施,并建设兴海县唐乃亥乡沙那村旅游富民项目以及停车场、民俗文化展厅等配套设施。

所有商铺(作坊)发挥能人带动效应,带动易地搬迁户创收增收。以每个商铺(作坊)解决2人计算,停车场、区域内配套、管护岗位共安排易地搬迁群众就业40人。同时,利用产业发展资金自主发展,依托公益性岗位持续保障,累计安排草管员、护林员300名,人均增收2.16万元。积极与兴海县藏医院协调,计划在县城集中安置点3公里处打造藏药材种植基地,通过承包药材种植片区、吸纳建档立卡劳动力就业等方式,带动搬迁群众稳定就业,切实提高经济收入。

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项目实施以来,兴海县已解决853户农牧民群众的住房问题,改善了搬迁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并力推入学、看病就医等享受与城镇居民均等基本公共服务。

如今,行走在兴海县各个乡村之间,崭新的民居错落有致,大棚基地井然有序,产业扶贫车间机声隆隆……处处都能感受到新变化、新生活、新希望,一幅充满生机的乡村振兴画卷已然呈现在眼前。

(特约记者 俄智措)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