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13 2023年5月30日
财经
放大 缩小 默认
注销量创历史新高
私募壳资源买卖“门前冷落鞍马稀”

前些年一度炒到百万元以上的私募壳资源,今年已沦落至无人问津的境地。

今年以来,随着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下称“中基协”)对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募集、投资、运作管理等环节的不断规范,私募证券基金的准入门槛被大大提高。此前门庭若市的私募壳资源买卖,如今鲜有出价,也令保壳成本开始飙升,一些规模小、投研能力不足的中小型私募基金公司,生存空间受到了进一步的压制。

壳价一度超百万元

去年,在网络上有中介业务员声称,可以转让私募牌照,并且取得了中基协管理人资格,股权、证券类的都有,一线城市北京、上海、深圳等资源多一些;还可以先配合代持发行产品,后期再配合变更,只是壳价也很“美丽”,有的甚至超过百万元。

针对这一乱象,2022年4月8日,中基协发文表示,已收到市场机构举报,所谓私募中介机构及相关个人通过电话邮件、社交网络、电商平台、短视频APP等,以公开宣传及员工营销的方式声称可以提供“管理人登记备案代办”、“私募机构注册落地”、“私募机构买卖壳”、“人员代寻挂靠”、“提供通道、代持”及“团购审计报告、法律意见书”等,属违法违规行为。

在中基协的严正声明下,部分机构仍继续从事违法违规中介业务,以“有渠道可以为相关机构消除不良记录”为噱头招揽业务,通过诱骗市场主体获取中介费或服务费。针对这一情况,中基协公开征集证据线索,着重治理相关主体夸大宣传承诺非正常私募中介服务、扰乱私募行业运行秩序的现象。

加快出清致无人问津

一度火爆的私募壳资源炒作,为何今年骤冷至无人问津?

对此,有位知情人士算了一笔账,个中原因也就显而易见了。具体而言,在1000万元门槛的出资能力,以及同一实控人若设立第二家同类型的公司则需要说明设立的合理性等诸多硬性要求下,私募基金存续的成本已经大幅提升,加上今年私募基金正常注册相对顺畅,因此买壳后期能不能收回成本都是问题,更别说赚钱。

值得提及的是,“伪私募”“乱私募”的出清步伐并未停止,反而在加快。数据显示,本月已注销的私募基金逾70家。此外,中基协还多次发布《纪律处分决定书》,多家机构被取消会员资格、撤销管理人登记,涉及10余家私募机构和负责人。据中基协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注销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达到了1796家,其中中基协注销是主力军。从年度数据来看,今年以来被中基协注销的私募数量也创出了历史新高。

本报综合消息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