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4 2023年5月31日
要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直击西宁生活垃圾分类全过程

2017年3月18日,西宁市被纳入全国首批46个垃圾分类试点城市名单;

2018年6月1日,《西宁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法》正式施行;

截至今年5月,西宁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稳步推进、成效显著:主城区设置智能回收箱350组、分类亭928个、可回收物及有害垃圾暂存点14个,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100%全覆盖,垃圾焚烧发电厂并网发电,原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

在今年第一季度国家对76个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行的评估中,西宁市位列第二档、第35名。

启动实施!分类工作稳步有序推进

从前期的广泛深入宣传普及到四分类垃圾桶投放再到试点启动开展,经历了近三年时间。2021年1月6日,随着西宁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部署暨“强制干湿分离”试点动员大会的召开,全市12个试点小区,6605户家庭正式进行生活垃圾“强制干湿分离”,自此,西宁市生活垃圾分类正式进入“强制”阶段,开始动真格。

记者跟随西宁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深入四区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新纳入小区、西宁市第十一中学分类学校以及分拣中心、分类垃圾运输车队等地进行实地采访,直观了解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全过程。

在12个试点小区中的城北区萨尔斯堡西小区和城西区文汇园小区记者看到,通过两年多的打造,这两个小区和其他10个小区一道成为试点成功的分类示范小区。居民由实施之初的不支持、不习惯、不会分,变为主动养成生活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

作为推动试点小区分类工作的主要力量,小区物业、社区和所在区生活垃圾分类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在试点分类期间时常加班加点,经历了无惧风雪的桶边督导和亲自帮助分类的艰难过程。

“刚开始的时候比较难推进,一户一户给业主介绍为什么要分类,怎么分类。业主下楼扔垃圾的时候手把手指导,哪类垃圾扔哪个桶,每天督导,有些没有分类的我们自己挑出来做分类,一天下来身上都是垃圾的味道。现在业主们分类做得挺不错,我们的工作也轻松了。” 文汇园小区物业工作人员方小莉告诉记者。

在这些小区,垃圾分类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认同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当记者随机询问小区的居民对分类工作的看法和做法时,他们给出的答案都是:支持!虽然纠正已有习惯比较困难,但是养成生活垃圾分类新习惯更重要,作为示范小区就要起到带头作用!大家对做好生活垃圾分类都流露出坦然、坚决的态度。

市第十一中学作为全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学校,每一名师生和学生家长都成为生活垃圾分类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从2018年到2023年,学校每一年度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都记录在了“大事簿”上。翻开2020年5月学校生活垃圾分类情况统计表记者看到,该月学校产生“厨余垃圾产生量5公斤、有害垃圾无、其他垃圾10公斤、废纸400公斤,清运单位为城中区市政公用服务中心,处置地为城中区垃圾转运站。”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学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同样有序有效。

持续发力!分类制度不断完善

受到资金、人员、设备等因素制约,要想一步到位实现全市所有小区生活垃圾全覆盖显然不现实,分类质量也必将打折扣。着眼长远,2022年,市委市政府对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及时调整,完善由市长任组长,各区和市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起草下发《西宁市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对生活垃圾综合治理特别是垃圾源头减量、无害化处置、资源化利用等进行全面部署安排。

2022年,西宁市在主城区以社区为单位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涉及梨园社区、解放路社区、科普路社区、海湖广场社区、海湖桥西社区共5个社区所辖73个居民小区、75个公共机构、29331户居民。

几年中,市城管局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工作作风,以目标为靶向,持续发力,先后在全市30个街道、116个社区、2100个居民小区、154个机关企事业单位、115所学校和3家市级医院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城市生活垃圾法规制度体系基本健全完善。

随着西宁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体系化建设的推进,全市形成“以法治为基础、党政推动、全民参与、因地制宜、城乡统筹”的垃圾分类工作体系,不断提高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

如今,文汇园小区被纳入科普路社区示范片区之中,在片区其他小区中成为引领者,向其他小区传递着先进做法和经验。

在城东区梨园示范片区港欧东方花园小区,社区和区城管局工作人员正在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工作,普及分类知识之外,分类桶等小礼品也随即派送到答对问题的业主手中。城东区德源小区是今年新纳入的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城东区城管局工作人员正在为小区党员加紧培训分类知识和相关规定,为后期分类工作推进奠定基础。

据了解,城西区今年要划定102个小区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城北区、城中区示范片区及辖区学校分类知识宣传普及工作每天都在开展,让生活垃圾分类理念根植入心。

日趋完善!处理水平不断提升

西宁主城区156万人口,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只有从源头上进行分类,才能极大缓解后端处理压力。通过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让混杂在一起的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分离出来得到有效利用,才能提高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

无论是示范小区还是示范片区,分类好的生活垃圾是否分类运输又是否最终得到相应处理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跟随着工作人员记者先后采访了解了各区的具体处理办法。

针对有害垃圾的处理,西宁主城区的做法基本一致,都是积累到一定量后由专门的处理企业进行统一收集、专业处理;可回收物通过两网融合,进行资源化利用;居民小区厨余垃圾处理各区则依靠市级投入的厨余垃圾回收车分时段、预约式收集,再运送至餐厨厂进行无害化处理;其他垃圾各区均运至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焚烧处理。

据统计,目前全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基本建立,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0%,日均达1150吨。

今年7月1日《西宁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即将实施,全市上下正全力以赴做好宣传教育,补齐短板弱项,强化执法保障等工作,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迈入法治化、标准化、常态化轨道。

到2023年年底,我市主城区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基本建立,主城区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施覆盖率达94%以上,入户宣传率达50%以上,改造提升投放点(站)数量占比60%以上,厨余垃圾分出率达14%,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0%,主城区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50%以上。

(记者 晴空 摄影报道)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