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人: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 赵超
“我们聚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全域监管体系,在强化生态环境监管力度方面走在全省前列,全市人民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绿色和生态已成为守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大后方、聚力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的发展底色和竞争优势。”赵超在发布会上介绍。
用严的制度牢牢守住
“我们坚持生态环境领域法治体系建设和督察执法工作同步推进,不断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加大督察执法监管力度,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全域监管体系……”赵超介绍,市委市政府始终将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作为守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大后方的具体行动,统筹谋划,制定全省首部生活垃圾管理地方性法规《西宁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全面推行林(草)长制、河湖长制,形成了政府主导、生态环境部门统筹协调、行业部门分口管理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格局。坚持“当下治”和“长久立”组合发力,“点办理”与“批处理”有机统一,紧盯问题全面推进两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在全省率先推行市级生态环境督查专员工作机制,对21家整改单位和地区进行现场核查,开展整治成效“回头看”,整改案例凝练形成的“西宁经验”在全国推广。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执法监管,从源头防范化解环境安全隐患。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线索“每案双查”机制,防范在先,实现环境安全“零事故”。
用实际行动交出亮丽成绩单
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用环境质量改善守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大后方……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市坚持细颗粒物与臭氧协同管控,丰富“人防+技防”手段,实施“一市一策”精细化管控,围绕“抑尘、控车、治企、禁燃”等关键环节,探索工地抑尘“红黑榜”和信用联合惩戒机制,扎实开展臭氧污染管控、主城区燃煤散烧整治及加油站、涉VOCs(挥发性有机物)企业等专项检查,实现绿色公交全覆盖,率先在西北地区建立“环境卫生清洁指数”。坚持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要素系统治理、统筹推进,全力推动水污染防治。针对水环境治理短板弱项,积极申报国家再生水循环资源化利用试点,谋划实施申中河、北川河等水污染治理重点工程,加强重点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坚持以“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为目标,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有效防范风险。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建设7个美丽城镇、86个高原美丽乡村,实施惠及36个村5.1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污水治理村庄12个,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持续提升,西宁被确定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先行示范市。
加速度多角度推动绿色转型
“我们致力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进一步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守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大后方。”赵超说,随着我市实施“双碳”行动多点发力,产业升级凝聚绿色发展新共识。印发《西宁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围绕世界级盐湖产业精深加工基地和国家清洁能源制造业高地建设,大力发展新材料、光伏制造、锂动力电池及其配套产业,深入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建设,以科技创新驱动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2022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7.7%,创新区域低碳发展试点示范,推进低碳城市建设。持续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健全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并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涉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统筹推进全市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和修复、河湟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项目。聚焦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建设,推动覆盖湿地生态因子、鸟类、鱼类等资源的手机APP、无人机巡护等智能监测系统建设。
推进国土绿化提质增效,实施南北山四期、绿水青山等重点绿化工程,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7%,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61.2%,实现生态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双增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强化监督助力生态服务价值再提升。着力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完成1处自然保护区和7处自然公园整合优化工作,划定面积占全市国土总面积的20.45%。实施西宁湟水流域湿地生态修复与提升工程、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等项目,增强湿地和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湟水国家湿地公园15项生态服务价值从2020年的6.18亿元,上升到2022年的6.45亿元,其“城市之肾”的重要生态功能显著提升。 (记者 张国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