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我省所用全国乙卷语文作文题:
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以上两则材料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说出了普遍的道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这个作文好写吗?本报邀请西宁四中、西宁三中的专家老师来点评。
留下丰富的思考空间 引导学生去思考
宁丰玲 (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 正高级语文教师):先看材料本身,两个材料虽然针对的是国际关系、文明互鉴等时代的大命题,但揭示的道理却具有普遍性,所给材料文字简洁,意蕴丰富,给考生留下了丰富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文字中所蕴含的为人处世之道与人生哲理。
作文材料一可用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可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材料二借“一花”和“百花”的相互联系阐释了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一花”是部分,“百花”是整体,部分的功能是小的,要以整体发展代替部分发展,“一花”和“百花”是相互联系的,因此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二者又是客观和发展的,“百花齐放”是必然的,因此要顺应历史潮流。两则材料并举,材料一说的是不应该怎样,材料二提供了行动思路。
学生在把握了两则材料的内涵后,结合个人的社会生活情境,可切入的角度是比较多的。从大的方面说,学生可结合当今中国所面临的机遇与困境,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回归自己的生活与成长经历,联系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书写在多元并进的新时代,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是一座孤岛,我们是命运的共同体,请摈弃自私和冷漠,心怀善意与悲悯,这个社会,这个时代都与我有关。社会需要有识者、有为者、有担当者,作为当代青年更应胸怀“国之大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家国情怀 人生感悟
李志国(西宁市第三中学语文组组长、副高级语文教师):今年的高考作文仍然延续的是材料作文,材料很短,没有关键词,看似简单,但审题难度加大。两则材料涉及的考查意图既是普遍的,也是个性的;既是抽象的,也是形象的。这就要求考生对两则材料充分认识,拓展外延,寓思政于作文写作之中,达到“文以载道”的目的。
材料一侧重“灭别人的灯和挡别人的路”,表面是抢了“先机”,实为不值得提倡,应为“亮别人的灯,成别人的路”。生动朴素的文字中蕴含的是国际关系分析和为人处世之道,让人深思。
材料二侧重“一花虽美丽却单调和百花怒放春满园”,阐述了部分和整体的辩证关系,涉及的是文明互鉴,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人与集体及社会的关系,提供了行动思路。两则材料关联,既构成了一组对举关系,又构成对话关系。试题引导高考生胸怀国家、放眼天下、心系宇宙,树立正确的“三观”。
考生在分析和把握这两则材料的内涵、关系基础上,可写的角度是很多的,从大处着眼,可写“互利共赢,开放互助”“文明多样,和谐共鉴”“命运共同,百花齐放”等;从小处立意,也可写自己的生活和成长,从身边具体事例谈起,比如“学会欣赏,铺路别人”“携手同进,共创美好”“建造小我,成就大我”等。(记者 王紫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