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民和宣)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文旅部门在该县市民健身广场开展非遗、文物宣传展示活动,通过花儿、秦腔、土族道拉专场展演和非遗产品展示推介活动,向广大群众展示了民和县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和非遗保护成果,加深了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了解,宣扬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丰富了民众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增强了各族群众文化认同、文化自信。
目前,民和全县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项目2项、省级代表性项目19项、市级代表性项目96项、县级代表性项目63项。出版《七里寺花儿集》等一批民和县非遗系列丛书,对土族纳顿节、七里寺花儿会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演唱资料、花儿曲令完成了数字化录制,实现了计算机共享查阅;对《土族婚礼歌》《禹王的传说》2项省级非遗项目完成抢救性记忆。
为进一步传承弘扬好文化根脉,民和县持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传承发展河湟文化的主阵地,建成了一支由2名国家级、24名省级、24名市级、531名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组成的传承队伍,发展壮大青绣产业工坊、协会、公司等29家。先后出版了《人神狂欢——黄河上游民间傩》《土族纳顿》《七里寺花儿集》《土族婚礼歌》等一批非遗丛书,其中《人神狂欢——黄河上游民间傩》获得国家级最高奖“山花奖”。同时大力开展非遗展演、非遗进校园、非遗产品展销等活动,各类民间艺术团体年均演出600余场次,既留住了“老传统”,又推出了“新精品”,持续推动非遗“活”起来,不断提升非遗影响力,推动民间文学艺术不断复兴。
在当天的演出现场,来自民和县以及省内的10多名优秀花儿歌手,以花儿独唱、花儿齐唱、花儿联唱等形式,礼赞新时代,歌唱新生活共同为广大群众献上了一场精彩的视听盛宴。土族非遗传承人带来的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库咕笳”“庄稼其”等古色古香的民族文化瑰宝,让观众在一方小舞台上感受到了文化历史的脉搏。
民和县文化馆馆长赵成海介绍,此次非遗展演购物活动采用“线上+线下”形式,增加网络直播,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非遗保护与讨论,让更多人了解到民和非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