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
6月15日下午,第三届中国(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与江源和谐共生”2023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论坛举行。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同德、副省长刘涛出席论坛。论坛以“平等互鉴,携手同行”为主题,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以青海聚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实践经验,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奋进之路,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商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论坛中,与会嘉宾畅所欲言,凝聚共识,共商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之策,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刘涛在论坛致辞中代表省政府对参加论坛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说,进入新时代以来,青海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最大的力度、最实的举措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生态奇迹和绿色发展奇迹,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发展道路。青海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是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增进人民福祉之路。青海愿同世界各国朋友围绕生态环境保护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致力于打造具有综合影响力的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坚决贯彻“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继续与世界各国加强生态环保、清洁能源等领域交流合作,为走绿色发展之路、共筑生态文明之基贡献中国力量、分享青海机遇。
共同营造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
“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道明确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李希奎在论坛中指出,青海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山青水碧的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多元民族文化、绚烂夺目的文明互鉴印记,交汇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的和美画卷。近年来,青海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新发展理念,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发展新机遇,立足区位新优势,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双丰收的可喜成果。希望通过本次论坛,青海与各国能继续奏响“友谊、合作”的主旋律,平等互鉴,凝聚共识,增进互信,共谋发展,共创未来。
打造具有全国和国际示范意义的生态文明高地
助力“双碳”目标,青海如何发挥优势?通过视频,中国科学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陈发虎说:“青海作为‘三江之源’,是全球大气和水循环影响最大的生态调节区,是重要的区域生态屏障,是全球海拔最高的湿地生态系统以及高原生物种质资源库。未来,青海省可深度挖掘风、光、水等清洁能源资源潜力,以‘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进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为目标,全面推进绿色清洁能源与先进产业深度融合,努力将清洁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效能。同时,进一步巩固提升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固碳作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建设好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全面提升草原、森林、湿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另一方面,青海省可持续做好环境与发展两大主题文章,将生态福祉与民生福祉充分融合,打造成具有全国和国际示范意义的生态文明高地。”
青海与各方的交流合作不断扩大
当日论坛中,青海省通过线上签约形式,与智利奥希金斯大区正式签署建立友好省区关系协议书,与中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旅游、科技、文化交流促进联盟正式签署合作框架协议,进一步夯实了青海与各方交流合作基础。
据了解,近年来,青海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国际机构和国际友人关注青海生态文明建设,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不竭动力。特别是2017年,青海省与智利奥希金斯大区签订了结好意向书、与中拉联盟建立了交流机制。几年来,青海与各方围绕国家公园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新材料研发应用等领域,深入开展人文交流、务实推动经贸合作,织密了情感纽带、凝聚了合作共识。
论坛现场气氛热烈友好,与会嘉宾热情发表真知灼见,在嘉宾对话环节中,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环境保护合作中心主任张玉军,青海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秘书长东周群培与外方嘉宾围绕“多元参与共创和谐自然的创新实践”主题,畅所欲言,交流观点,共商生态文明建设之道,共享绿色发展成果。(记者 小蕊 啸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