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上午,第三届中国(青海)国际生态博览会科技创新支撑生态文明高地建设论坛举行。副省长刘涛出席论坛并致辞。由青海大学和省生态环境厅共同承办的此次论坛中,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生态环境部等部门的专家学者围绕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共同交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助力打造美丽中国、美丽世界的青海样板。
“青海是我国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主要生态产品输出地,在生态系统气候调节、‘碳达峰碳中和’以及高原生物多样性物种保有等方面功能性价值巨大。”刘涛在论坛致辞中说,当前,青海省正全力推进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高地为统领的“七个新高地”建设,高标准推进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建设。科技在青海生态保护和建设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希望各位专家学者相互交融,碰撞出更多精彩火花,有力提升青海生态环境保护的水平和能力,为青海高质量发展和“四地”建设蓄势赋能。
海南州州委常委、副州长钱国庆介绍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情况。
聚力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更需科技创新支撑
青海聚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更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撑、更需要国内先进的做法和理念。清华大学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杨锐在论坛第一板块中通过线上方式向与会专家分享了自己团队的两个研究成果,他认为,青海的自然保护地应该进行连通和兼用,使得保护地斑块内部连通性达到良好,并精准制定自然保护地的管理政策,以此提升保护地的最大效能。
“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北京大学、兰州大学教授贺金生从高寒草地面临的挑战、退化草地的近自然修复及其关键技术等方面分析了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碳汇现状及其潜在风险。中国科学院杨元合研究员认为,青藏高原在我国陆地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高寒草地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主体,高寒草地是个重要碳库,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是个显著碳汇。
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建设数字生态文明
聚焦生态主题,在论坛第二板块上,山东大学黄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中心主任张林波提出,践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国家赋予三江源的光荣使命,青海应充分借鉴经验与做法,建立由地方自主开展的可重复、可比较、可应用的业务化核算体系。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主任田成川说,我国“双碳”战略的实现路径将分为近期、中期及远期,通过“一表两图”,将推动地方碳排放梯次有序达峰。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俞海则认为,我国应从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基础设施、数字生态文明建设数据资源系统两个基础,赋能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环境污染防治、赋绿数字化等六个领域建设数字生态文明,青海也应借鉴经验做法。上海申能电力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冯伟忠认为,煤电需要低碳、零碳甚至负碳发展,并护航风光类新能源更好地发展,在能源电力的碳中和转型过程中发挥其关键性的优势和作用。论坛最后,青海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希来教授介绍了高寒地区生态修复技术创新与实践,令人受益匪浅。
(记者 一丁 啸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