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西宁这么美!”6月12日,来自南亚、加勒比和中南美洲地区14个国家的16名外国记者来到青海,用镜头向世界讲述中国式现代化在青海的生动实践故事。巴赫塔尔通讯社国际部主任穆罕默德·阿勒夫·安萨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西宁的美景给予了赞美!
前不久,在西山脚下,一位叫安正平的美术老师历时4个月将西宁画到了一幅画里:西宁的蓝天、白云和地标建筑都浓缩在了《西宁山水图》内。安正平说,西宁太美,这幅画卷是送给西宁的礼物!
这几天,西宁最美的季节已来到,天空很高湛蓝,青杨挺拔翠绿,丁香开了、牡丹开了,姹紫嫣红,气候凉爽,十分美好,生态西宁我们的家,无需跋山涉水去远方,最美的风景就是家门口遇见西宁!
2016年8月和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青海,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
“生态西宁我们的家!”如今,生态已成西宁最亮的生活底色;生态已成西宁发展成色最重的砝码;生态已成西宁幸福家园最鲜明的标识。
“一、二、三!雪豹母子三口同时出现了!”去年3月,大通北川河源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布设的红外相机再次捕捉到雪豹母子三口的活动影像,引得观测者连声惊呼!“西宁的生态越来越好,动物们都跑到西宁来安家啦!”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这样指出。西宁时时在思索:我们要留下一个什么样的西宁给未来?
西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牢记“省之大要”,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坚定不移扛牢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门户、共同守护“中华水塔”重大政治责任,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西宁,生态环境质量整体稳中向好。
生态兴,则西宁兴;生态美,则西宁美。
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副主任王霄介绍,今年一季度,西宁市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83天,优良率为92.2%,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达到100%,紧密衔接国家和全省重大战略,谋划储备生态环境专项资金项目68个,两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涉及西宁市25项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成,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助力经济发展,扎实有效推进助企暖企春风行动走深走实。
走出城市,进入乡村,生态之变带来的福祉更是群众身边最真切的感受。
6月13日,湟源县丹噶尔古城内游客熙来攘往,小镇内商贸兴隆,非遗刺绣作品搬上街头,在孔庙当一回孔子的学生等活动为古城“引流”“圈粉”,吸引了众多游客。
湟中区卡阳村曾是众所周知的贫困村,山是秃山,地是坡地,水土流失严重,全村人靠天吃饭。2014年10月,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湟中拦隆口项目区开工,卡阳村是受益的村庄之一。此后,坡耕地变梯田,多样绿植连片成长。卡阳村周边生态大为改观,逐渐由“浅绿”走向“深绿”。
正是水土保持为卡阳村脱贫“翻身”提供了立足点。在驻村第一书记鲍武章带领下,卡阳村走出了一条景区开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的特色路子。“要想在西宁周边旅游圈内吸引游客、留住游客,服务是关键。以往村民们的服务意识不强,如今客源变化,对乡村旅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将陆续开展景区从业人员在服务等方面的培训,希望通过创新经营给游客带来常来常新的体验。”鲍武章说。
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西宁乡村文化旅游嘉年华系列活动将持续到9月,通过“游乡村美景、品乡村美食、赏民俗文化、享田园风情”等系列活动,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丰富乡村旅游业态,推动文旅行业持续复苏,为加快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标杆城市,我们在奋斗!
绿色是工业的底色,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经济社会发展才能保持高质量、可持续,才能实现“含绿量”与“含金量”齐头并进。
时间回拨到十几年前,人们对甘河工业园区的印象是:这里是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聚集地,矗立的烟囱内冒着浓浓的黑烟,没有人愿意在这个地方待。
如何甩掉“黑帽子”,一改甘河工业园区旧面貌?
西宁深刻意识到,出路必定是加快推动园区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改造,培育引进新兴产业内在活力。近年来,西宁淘汰一批依赖低电价的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后,结合清洁能源和盐湖资源禀赋,重点引进新能源、新材料等项目,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培育出光伏制造、锂电储能、新型材料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如今,新时代的西宁制造,在经济欠发达、生态脆弱的高原地区正演绎着践行新发展理念的绿色、循环和创新发展篇章。一大批头部企业落户西宁、投资西宁、发展西宁,西宁温度、高景速度、丽豪速度、世界奇迹在这里交相辉映!
生态西宁我们的家!孜孜以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道,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上走在前作表率,西宁在奋进中奋斗。你看,天更蓝,水更清,万物更加生机盎然,美丽生态画卷在西宁大地徐徐铺展。
(记者 张永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