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考结束,如何选专业成了考生和家长关注的重点。而围绕着这一话题,网络平台上也引发了热议。在讨论中,专业既有“热门”“冷门”之别,又有“显学”“天坑”之说,有些机构还打出了“量身打造、帮你择业”的宣传标语,如此种种渲染,更让人觉得高考是“七分考,三分报”。的确,专业选择很重要,但亦不可盲目、盲动、盲从,在填报之前,有三个问题值得思忖一番。
专业选择,需要理性看待“热门”与“冷门”的问题
高校开设的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高校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的载体,其学科结构和质量直接影响立德树人的成效,以及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因此,各专业是经过充分考量而审慎设置的,并无“冷热”之分。
有关“热门”与“冷门”专业的讨论,是人们基于一些现象的“经验性”总结,并不一定完整准确。如对“热门”专业的描述多为:专业介绍新颖、媒体舆论热议、报考人数较多、现实需求较大、就业前景广阔。总之,“选了错不了,不会差很多”。而与之相对应的,自然就是人们心目中那些无人问津的“冷门”专业了。
但回溯高考恢复这四十多年来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热门”专业,其实变换了很多。在高考恢复初期,对当时的大学生而言,最热门的其实是文史哲、数理化。恢复高考第一年,厦门大学文科录取平均分最高的是中文系,其次是历史系,理科录取分数最高的是数学系。而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财政经贸又成了“热门”专业,很多财经类的专科学校都高出本科分数段招生,不少考生宁可放弃其他专业的本科学历也要选择财经专科,财经专业热度可见一斑。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专业更是这类“热门”中的“爆款”。2000年后,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加快,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增加,社会需求反向刺激了法律专业的热度。同一时期,一批互联网巨头陆续崛起,计算机专业也受到广泛追捧。由此,文科选法律,理科选计算机,似乎成为文科生、理科生们的不二选择。
而现如今,上述一些专业的状况并不像当初那么兴盛了。反观一些传统“冷门”专业,如农林等,却开始走进越来越多考生的视野,智慧耕地、种子科学与工程、农林智能装备等专业更是出现在一些高校的招生计划中。依托数字化、信息化技术,让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
因此,所谓“热门”“冷门”专业,既不绝对,更无优劣。所谓“热门”专业,仅体现的是在一段时间内,该专业人才因为需求量大,而造成一时走俏的态势。一旦这种供需紧张的情况得到缓解,甚至供过于求,必然造成该专业人才的过剩,热度也就日趋渐冷了。所以,在面对“热门”专业时,需要“冷”思考,在面对“冷门”专业时,也不能毫无“热”情。我们需要根据时代变化,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要了解市场经济规律在人才市场上的作用周期,否则盲目挤报“热门”,有可能仅仅抓住了“热”的尾巴,等大学毕业后,却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市场上的“过剩品”。
专业选择,需要科学认识“专业”与“职业”的问题
专业是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分门别类进行专门知识教与学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专业在一定程度上与职业相关,但绝不等同于职业。
专业是相对于学科而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职业则是指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劳动分工越发达,专业化程度越高,职业也就随之越来越多,这是人类劳动活动的历史趋势。所以,当社会上出现新的职业时,高校总是先开设一门或几门有职业需求的选修课,只有当新的职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提出了稳定的人才需求,并且高校可以开设系列配套的课程,师资、设备达到一定条件时才正式设置专业。因此,切不可把两者简单地画等号,其间还需要进行调适才能衔接。否则,就会出现计算机专业就是电脑维修、电气工程就是家电维修、教育学就是当老师、新闻学就是当记者,诸如此类的片面理解乃至误解。
在大学,除学习专业知识外,更重要的是逐渐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高尚的价值观,培养全方位获取知识、提升素养的意识和能力,掌握系统的方法论,练就干事创业的本领。由此,在面对就业问题时,就有了更多元的选择,增添了人生出彩的机会。本报综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