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20 2023年7月3日
视点
放大 缩小 默认
表情符号“OK”到底几个意思

儿子向别人借钱,对方要求爸爸担保,两天后爸爸的微信回了个“OK”手势,结果他也成了被告,父子要共同承担16万多元还款。

记者调查发现,表情符号成为“呈堂证供”的案件日益增多;有的法院认为OK代表同意的意思,而有的法院则没有认定。律师认为,OK手势代表认同符合常理,一般能当证据使用,若非本人回复则须举证。

1案件由头

微信回了个“OK”手势 男子成被告

6月23日,江西法院微信公众号公布案例《回了个“OK”,江西一男子成了被告》,引起网友高度关注。报道称,2022年12月22日,郭某某在微信上与刘某云商量其子刘某伟借款的还款事宜,郭某某发微信消息要求刘某云成为其子刘某伟借款事务的债务担保人,对此消息刘某云的微信于12月24日回了一个“OK”的微信表情手势。

后因借款人刘某伟未偿还有关欠款,郭某某于2023年1月6日,将刘某伟(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和其父亲刘某云以逾期未归还债务为由,一同告上了法院,要求其承担本金159118.4元和利息7907.88元的还款责任。

法院审理过程中,刘某云对原告提出的其作为刘某伟债务担保人的事实提出异议,认为其回复“OK”微信表情手势是在两三天后,没有义务偿还其子刘某伟向原告郭某某借的欠款。

江西省定南县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刘某云对原告要求其作为被告刘某伟借款事务的债务担保人的微信消息回复“OK”微信表情手势,表明其同意作为此笔债务的担保人,其有义务在被告刘某伟逾期未偿还借款时承担借款偿还责任。

最终,双方同意达成调解协议:被告刘某云与被告刘某伟共同承担还款责任,并在约定期限内偿还原告郭某某相关借款。

2记者调查

表情符号成为“呈堂证供”案件日益增多

6月27日,记者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搜索“表情 符号”关键词,共 检索 到354篇文书。2018年以来,全国以表情符号作为证据的案件增幅明显,有的跟股权转让有关,有的跟民间借贷有关,还有的跟财产纠纷有关。其中,2018年23件、2019年55件、2020年77件、2021年106件,2022年至今83件。

不过,发送“OK”表情是否表达“同意”的意思,各地法院持不同意见。如广州中院在一起仓储合同纠纷案中认为,表情符号是辅助表达心情、情感和想法的可视化图像,不能仅凭表情符号就认定为法律意义上的承诺,故没有认定当事人发送的“OK”表情系同意之意。而厦门中院在一起民间借贷纠纷中则认为,根据日常交流习惯和聊天语境,当事人发送的“OK”表情符号应视为对对方请求的同意,并据此做出裁判。

3法官提醒

涉及法律权利义务 尽量使用文字表达

网络聊天时使用表情符号,已成为广大网友必不可少的输入习惯。表情符号有利于网络交流的情感化、趣味化和简约化,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文字难以表达的情绪态度,然而,不当甚至恶意使用表情符号也会导致消极结果,衍生出纠纷、侵权甚至违法犯罪等诸多法律问题。

由于对表情符号的含义可能存在多种解读,近日,就“回了个OK表情成被告”一案,江西法院提醒,在日常网络社交聊天中,涉及法律权利义务时,应尽量使用文字形式进行表达,或者选择不容易引起歧义的表情符号,以明确自身真实意思,避免造成误会和纠纷。同时,注意对相关聊天记录进行留存,便于在纠纷发生后用于维权举证。

4网友热议

做担保只回表情不按手印吗?子债父偿是不是天经地义?

脑袋上的津门:没有书面文书和当事人签字也可以?

戗箜篌芝585:一位我认识的人,他同事借钱担保人直接写他名字和电话,追债的向他要钱,他都不知道发生什么,最后他报警。

狗狗:成为债务担保人不需要签字按指纹吗?这样感觉防不胜防。

喝着脉动吃炸鸡:子债父偿,天经地义。

如此可怕的猫猫尾巴:微信表情只是引起流量罢了,主要是因为子债父偿。

5律师说法

OK手势表示认同符合常理 一般能当证据使用

陕西丰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律师朱长江认为,从法律角度看,父母和子女都是独立的民事主体,依法独立享有或承担民事权利义务。因此,子女欠债,债权人原则上不能向其父母追偿。但是,如果父母出于亲情等原因主动帮助偿还债务,构成债务转移的,则应当按照约定履行相应义务。“子债父还”并不是法律的强制性规定。

朱长江说,在实践中,微信表情一般能当证据使用。“OK”微信表情手势通常表示对对方所表达的内容同意、认可的意思,这符合常理。如果一方主张是他人回复的OK,那么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的解释》(2020年修正)第九十条规定,应提交反证证明该表情不是本人回复,否则将承担不利法律后果。

为了最大限度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朱长江建议,在借贷行为发生时,若需要担保,口说无凭,必须白纸黑字,订立书面形式的保证合同,以确保债权的实现,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6表情包其实挺复杂的

■表情包为什么广受欢迎?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黄河,曾在光明网发布文章《网络表情包缘何那么火》,分析了表情包流行的原因。

正所谓“一图抵千言”,叙事功能的拓展是表情包得以流行的关键因素。相比较纯文字交流,直观的图像能够营造兼备现场感与代入感的对话场景,抓住沟通者的注意力,形成情感共鸣。从静态的“小黄脸”,到图文结合式表情与动态表情,表情包的叙事功能实现了不断的超越。

社交媒体持续向“视觉化”方向发展的传播环境,也推动了表情包的流行。作为读图时代的产物,表情包阅读起来更生动直观,减少了受众接收文字信息后进行解码和想象的时间。表情包的传播、分享也更省时省力,自然比文字更容易受到信息消费者的青睐。

■表情包的意义是如何产生的?

简单地说,表情包的意义生产是由表情包的生产者与使用者“合作”完成的。

在《表情包:密码、标签与面具》一文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提到:“表情包的生产与使用,是一对编码与解码关系。表情包中每个元素的选择、不同元素间的组合方式,都是生产者的编码过程。”如若表情包的使用者能够与生产者形成共识,采用相同的解读规则,那么就会削弱表情包的多义性。

上文提到的案件中刘某云所发的“OK”表情,属于社交平台自带的基本表情符。这种表情符是由平台专业生产者提供的,采用的也是某些通用编码规则,因此它们的意义相对网民自主制作的表情包更加稳定。

■表情包为什么可能引起误会和歧义?

中国青年报曾刊文《表情包为何成为年轻人的社交“副语言”》,对这个问题作出解答:“我们在拥抱表情包时,也不能忽略文字的力量。因为表情包的内容和解码的过程都具有非理性和不确定性,很容易造成双方交流中的误解与偏差。无论是静态图片还是视频截取,表情包终究只能算一种浅层次和碎片化的表达,是线上人际交往的一种辅助手段,还远远替代不了语言或文字交流中的深刻思想与真情实感。毕竟,人与人交流的真正目的,是更好地实现双方心灵相通。”

本报综合消息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