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青海再登《新闻联播》,获得央视点赞。在视频3分14秒—7分42秒之间,镜头切换到了青海,全国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青海的生态之美。其中,在3分42秒处,湟鱼(青海湖裸鲤俗称)洄游的壮观景象再现,令人震撼。
央视采用航拍的视角向观众呈现出青海湖的全貌,画面上的青海湖犹如一颗温润的蓝宝石镶嵌在青藏高原之上。随着镜头推进,青海湖鸟岛、三江源国家公园、鸬鹚、渔鸥、雪豹、藏羚羊等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报道播出后,在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
165万尾!洄游数量最大值
“今年单条入湖河流的洄游数量达到了165万尾,是有统计以来洄游数量的最大值。”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沙柳河增殖试验站负责人周卫国说。
湟鱼是青海湖特有的珍稀物种,每年5月至8月,成群结队的湟鱼开始一年中最重要的旅程,它们沿着青海湖的各附属河流逆流而上,产卵繁殖,无数的湟鱼在激流中跃起,形成“半河清水半河鱼”的景象。与此同时,青海湖的候鸟也迎来繁殖高峰以鱼为食的鸟类紧随洄游的鱼群守候在此,上演“鱼鸟大战”。
“我之前去看了三江源、祁连山,这一次专门来看看青海湖。”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青海湖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取得的成效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不断巩固拓展。”
青海近40年间实施了6次封湖育鱼,近20年来持续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多措并举,使青海湖裸鲤资源量得以大幅回升,目前已达到开发初期资源量的33.9%。青海湖鱼鸟共生,人与自然和谐,作为我国重要生态屏障得以持续筑牢。
60万只!鱼鸟共生随处可见
“最新统计到鸟类232种,数量约60万只,是十多年来的最高值,鱼鸟共生的场景随处可见。”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杨涛说。
今年,青海湖水体面积达到4557.95平方公里,比2012年增加了187.26平方公里,平均水位上升超过3米。湟鱼蕴藏量从十多年前的3万多吨,增长到去年的11.41万吨。鸬鹚、渔鸥等以湟鱼为食的百余种水鸟数量也大幅增加,青海湖成为我国候鸟种群最为集中的繁殖地之一。
生态,一直是青海最响亮的名片。独特而复杂的自然环境,孕育出丰富的生物物种,湿地面积居全国首位,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青海的生态环境叮嘱:“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青海儿女履行生态责任,将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协调推进让青海湖在绿水青山间绽放出新的姿态。
“大美青海,美在生态,《新闻联播》中的青海真美!青海作为中华水塔,已经探索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生态富民之路。”西宁市民陈德荣说。
(记者 张永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