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召开,期间在联组会议上就全市城乡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情况进行专题询问。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现场提出一个个“棘手”问题,直击城乡交通安全管理“痛点”“堵点”。而作为应询者,市政府及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城市管理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直面问题、诚恳作答。
城乡交通安全管理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也关系城市整体形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城市精细化管理,必须适应城市发展。”在我市人口、车辆、道路持续增加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城乡交通安全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让人民群众出行更安全、更方便、更舒心,成为一道现实课题。
聚焦重点,深入调研
为了推动全市城乡交通安全管理,回应人民群众关切问题,5月12日至22日,市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对我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组以执法检查的标准和严谨的作风,认真查找我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建议,提升我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精细化水平。
为了确保专题调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调研组作了充分的前期准备。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我市城乡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开展了调研。实地查看了国道315线、227线等西宁过境路段,城区内、城乡接合部部分主次干道以及城区“断头路”等10余处存在安全隐患的路段,召开座谈会7次,听取相关部门的工作汇报、情况介绍以及意见建议,较全面掌握了我市城乡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调研组每到一处,都是直奔问题点位,直接听取一线执法人员和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了解管理的难点和堵点,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逐一记录。
肯定成绩,直面问题
调研组坚持全面客观查找问题,做到肯定成绩实事求是。调研中,对各职能部门积极履职尽责取得明显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更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与人民群众的期待、与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建设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
城乡交通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但调研发现,在道路安全隐患治理中,政府主导、部门协作、联合执法、综合治理机制不顺畅,部门权责不清晰,多部门联动执法的主动担当意识不强,未能真正形成协同共治格局,致使一些整改难度大、涉及部门较多的隐患整治效果不佳,难点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强路面执法,2020年以来,共查处交通违法行为246.9万起,办理行政案件319起,刑事案件1460起。近三年来,交通运输执法部门累计对货物运输超限超载源头企业罚款 33.8万元,对非法营运车辆罚款1044.4万元,安全生产行政处罚74.75万元;持续加强基础建设,新建道路、桥梁,新建高速路下线口等200余处,新增路网长度162公里,市区交通拥堵系数降低60%,在人流密集路段增设地上地下人行过街设施、加装过街电梯等200余处,完成南北大街等18条、81公里地下管网提升改造项目,建成昆仑大道西延伸段、五四西路西延伸段等187条道路,提升改造八一路等8条城乡道路,全市道路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
调研组认为,虽然近年来我市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总体平稳,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实现多年“零”发生。但由于道路交通基础差、底子薄、隐患多、风险大,存在重应急处置轻风险防范、重项目建设轻顶层设计、重集中整治轻长效治理的惯性思维和缺乏对道路交通事故形势规律的科学把握、准确研判,预防和遏制道路交通事故依然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
专题询问,直击“痛点”
调研组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研究,指出了存在的八个方面的问题,并召开专题询问会。专题询问会采取一问一答、随问随答的形式进行。
在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中市政府制定了哪些相关规划?下一步,将如何组织实施?各部门将如何在机制上守正创新,形成管理合力?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石鑫率先提问,聚焦全市交通总体规划问题。
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降低交通安全事故数量、伤亡人数方面将有哪些新举措?如何进一步做好“减量控大”公安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张玉林直击交通安全的“痛点”问题。
市政府将采取哪些措施解决停车难问题?市政府关于地下管网整体改造是怎样规划的?如何保障管网建设和交通的有效管理,避免反复开挖和“围而慢建”?市政府将如何解决时代大道和庄和路四个交叉口交通安全设施不全的问题?
会议现场,各询问人直奔主题,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涉及优化城市交通路网建设、城市停车难问题、城市事故多发路段的交通安全保障等方面,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责人对提出的问题一一作答,不避讳、不敷衍,询问就是推动,回答就是承诺,专题询问问出了百姓心声,答出了承诺担当。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宋晨曦就如何做好专题询问的“后半篇文章”提出了明确要求。(记者 张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