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来临,未成年人近视矫正、视力防控逐渐升温。不少家长期待在假期通过康复治疗矫正孩子的视力。然而,鱼龙混杂的近视康复治疗市场,让很多家长望而却步,还有一些家长带着孩子尝试一些项目后大呼上当受骗。
儿童近视康复治疗市场究竟存在哪些乱象?如何整治?
号称三个疗程摘镜 一年后度数反增加
暑期的北京,某医院眼科科室外,挤满了等待叫号的家长和孩子。
北京市民方梦就是其中的一位。她女儿月月今年9岁,两年前在学校的一次常规体检中被查出近视,但度数不到100度。根据体检建议,她带女儿到医院检查,医生告诉她,防治青少年近视,需要保证每天两小时的户外时间。
方梦和丈夫的工作都很忙碌,无法遵医嘱抽出时间带女儿进行户外活动,再去找大夫复查视力时,月月的近视度数不断增加。这一次,医生详细询问她家情况后认为,月月的近视度数增加较快,可能与遗传有关,因为方梦和丈夫都近视约500度,同时,还与月月使用电子设备和运动缺失有关。
方梦开始重视女儿的近视问题,随即尝试了中医按摩、护眼贴、3D训练等近视矫正方式,她甚至听信一家视力恢复中心“不做手术一个月摘掉眼镜、百分百恢复视力”的宣传,试图用所谓的治疗仪器恢复女儿视力。
据方梦介绍,花大价钱购买治疗设备,孩子戴了不仅没效果,视力反而有快速下降趋势,吓得她赶紧停用,其他矫正方式也没有什么效果。
今年暑假,她提前抢到某医院眼科的就诊号,带孩子复查视力。检查结果并不乐观,孩子的视力还在下降,医生建议她给孩子配眼镜。
来自河北的小时今年9岁,近视度数已经达到475度。两年前,小时的妈妈钱瑶得知儿子看不清黑板上的字时,带孩子到医院检查,小时已经近视200多度。钱瑶开始限制他使用电子产品的频率,也给他吃了不少叶黄素之类的营养品,但是近视度数依旧在增加。
后来,经朋友介绍,她带孩子去了当地一家号称可以治疗近视的机构。第一次去的时候,孩子连视力表的第一行大字都看不清楚。经过矫正后能看清视力表第三行,在对方的推荐下,钱瑶在这家机构购买了套餐。没想到,治疗次数在增加,但治疗效果却越来越差,目前又看不清视力表第一行。
让家长们郁闷的是,近视矫正没效果,但费用却没少花,基本上是万元起步,数万元属于正常。
据方梦介绍,她给女儿购买的近视矫正套餐,有的产品每个疗程花费数万元。王猛同样一年给女儿花费数万元用于近视矫正。
记者走访发现,在近视矫正市场上,各种所谓的矫正产品令人眼花缭乱,有10元以内的眼贴,有百元以内的眼药水,还有千元以上的近视矫正仪和按摩仪……但这些产品的效果却存疑。
在电商购物平台,记者通过咨询售卖眼贴、滴眼液以及治疗仪器的一些商家客服,浏览“产品评价”和“问大家”信息以了解其产品的功效,发现客服并不会承诺使用产品后能够实现近视度数的下降。
既然如此,为何家长还会花费巨资进行近视矫正呢?
在方梦看来,近视矫正涉及眼部专业知识,一些机构利用家长们的急切心理和专业壁垒,配以推销话术,“让我们这些焦虑的家长‘病急乱投医’,从而掉进坑里”。
王猛告诉记者,他是在矫正机构“不手术,不吃药,三个疗程就摘镜”“一个月没效果,全额退费”的话术保证下,心理防线逐渐松动,于是踏上了近视矫正的漫漫长路。
加盟机构门槛不高 员工无需专业背景
在采访中,一些家长向记者表达他们的疑问,花费数万元找的近视矫正机构到底是什么情况?
记者在社交平台上以“视力防控加盟”为关键词搜索到上千条加盟信息。
根据公开信息,想要加盟一家视力矫正机构,需要经过加盟咨询、申请代理、物色店铺、总部审核、总部实地考察、洽谈和审查代理商、签订加盟合同、培训和辅导代理商等流程。加盟费用在10万元至60万元不等,加盟费包括提供品牌授权、选址和装修辅导、对加盟商进行技术培训、人员招聘和专业人才培训、提供仪器设备、进行开业指导和运营服务等帮扶。在加盟承诺中,总部会提供品牌优势、专业指导和管理、营销推广等服务,但不会对加盟商进行盈利承诺。
记者以加盟商的身份联系山东某加盟品牌,当询问加盟需要什么资质时,对方强调只需要办理营业执照和验光资格证即可,总部会提供企业信用等级证书、产品专利证书、品牌荣誉资质等支持,不需要眼科专业背景。
根据相关职业标准要求,视力矫正指导师需持证书上岗,而且有年龄、学历和从业年限等要求。然而,当记者询问某加盟品牌方,在招聘员工时是否要对其视力矫正指导师证书进行审核时,对方回复称:“从没有听过什么证书,总部会对加盟商进行员工培训,一般是5天,培训完就可以上岗。”
记者通过查询多个第三方报考机构发现,从报名到领证大约需要30天到45天,费用在1200元至1800元不等,有些机构为提高报名率,还会“主动降价、优惠促销”;有些机构表示会给题库,“考前刷一下,通过考试没有问题”;有的机构甚至承诺,“没时间刷题、没时间听课也没有关系,机构可以‘帮忙’”;更有甚者,为促使学员报名,一些机构明确表示“听课给免费安排托管,考试可以操作,包通过拿证”。
记者还发现,很多机构打着招聘“视力养护师”的名号,但是对应聘者不做任何专业、技能以及资质的要求。对于没有任何专业基础的新人,对方表示可以先培训后上岗,多则一周,少则一两天就能够上手。
记者以应聘“眼周穴位按摩师”岗位为由联系了一家位于北京的视力矫正机构。对于应聘资格,其工作人员说:“最好有中医按摩经验,有亲和力有耐心,有一定的销售经验。”当记者表示自己不具备任何眼科专业知识,也没有中医按摩的经验后,该工作人员回复称:“没有按摩经验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表达能力好,有销售经验。”
经了解,在一些视力矫正机构,视力理疗师一般身兼数职,不仅负责对前来进行视力矫正的青少年眼部穴位按摩,还要推销机构近视矫正的产品和套餐。上述机构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如果视力理疗师的销售额达3万元,则可以拿到3个点(3%)的奖金,10万元以上则可以拿到15个点(15%)的奖金。
目前近视不能治愈 营销不得误导公众
对于家长来说,他们迫切想知道儿童青少年的近视是否能够矫正,面对鱼龙混杂的近视矫正市场又该如何作出选择?
对此,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视光中心一位视光师认为,现在市场上关于儿童近视眼预防的方法和设备有很多,但并没有能让近视逆转的“神器”。
上述眼科赵医生告诉记者,对青少年来说,一般有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假性近视主要由于长期不良用眼习惯导致,一般很少超过200度,持续下去就会变成真性近视。假性近视能够通过休息、纠正不良用眼习惯来恢复,目前市场上各种治疗假性近视的方法、仪器,有没有具体确切的疗效,需要进一步验证。
赵医生告诉记者,以市场上出现的护眼贴、明目膏、穴位按摩仪、智能训练仪等为例,宣传所使用的“康复”“恢复”“缓解眼疲劳”“降低度数”“提升视力”“近视治愈”“度数修复”等表述,大多缺乏科学依据,不仅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甚至会让部分消费者产生误解,进而忽视孩子的近视防控工作。
事实上,对于近视矫正领域层出不穷的过度营销问题,近年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发布多项政策文件,以切实加强新时代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
例如,早在2019年,教育部等部门就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儿童青少年近视矫正工作切实加强监管的通知》指出,“在目前医疗技术条件下,近视不能治愈”,明确要求机构或个人不得在营销中使用“康复”“降低度数”等表述误导公众。
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表示,不少视力矫正机构缺少诊疗资质和专业人员,常常利用口头承诺误导消费者,所以,消费者应该尽量将口头承诺转换为书面协议,保留证据,以便日后维权。
近视虽不能治愈,但可防可控。除先天遗传因素外,后天的不科学用眼习惯是主要肇因。业内人士因此建议,除了配合开展治疗之外,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学生还应该尽量减少“读屏”时间,应该每天保持两小时以上课外活动时长,同时保持正确的学习姿势。(受访者均为化名)
本报综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