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11 2023年7月14日
综合新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暑期来临我省发布校外培训警示

本报讯(记者 得舟)暑期来临,针对一些学科类校外培训“黑机构”乘虚而入、“隐形变异”转入地下经营及一些非学科类培训机构打“擦边球”搞学科类培训公然挑战国家“双减”政策的现象,7月13日,青海省“双减”工作协调机制办公室发出“关于暑期参加校外培训告家长书”,呼吁广大家长通过各市州校外培训监督举报电话积极举报违规违法校外培训行为,我省各有关部门将根据举报线索协同联动及时严肃查处,共建良好有序的教育环境。

省“双减”工作协调机制办公室温馨提醒广大家长:自“双减”工作启动以来,经过全省上下同向发力,我省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已全面清零。广大家长一要理性看待校外培训作用,不要轻信校外培训机构作出的与升学、考试相挂钩的保证性承诺。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和个性差异,注重挖掘孩子的兴趣与潜质。二要谨慎选择校外培训机构。参加校外培训前,要坚守“证照齐全”底线,即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应持有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办学许可证(或审核意见书),同时持有市场监管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或民政部门颁发的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同时务必与培训机构签订《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服务合同(示范文本)(2021年修订版)》,要详细了解合同内容,对于显失公平的格式条款、霸王条款,应及时质疑,拒绝签订。三要务必使用教育部“校外培训家长端”APP选课缴费,可足不出户在“掌上”查找本地区证照齐全、合法合规的校外培训机构,在线进行选课、缴费、销课、退费、评价等操作,便捷安全有保障。请牢记,校外培训一次性缴费务必在3个月或60课时内,且金额不能超过5000元。特别要警惕培训机构以“打折”“组团”“促销”“优惠”“大课包”“预付卡”为噱头诱导家长一次性缴纳长时间的大额费用。切记培训费用不要转入监管账户以外的账户或任何私人账户,以免产生“退费难”和培训机构“卷钱跑路”问题,造成经济损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