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盛夏,在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川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南川工业园区”)这片沃土上,草木芬芳、鲜花馥郁,处处涌动着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热潮。塔吊林立的建设工地、日新月异的企业厂区、落地生根的重大项目,一幅工业经济蓬勃发展的恢弘画卷正徐徐展开……
比亚迪、天合光能、泰丰先行、圣源地毯、可可西里等一批批实力强、质量优的企业相继落地,锚定“四地”建设,串起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赋能高质量发展。
铆足十二分干劲、打起十二分精神,踏实深耕、多方聚力、与时俱进、创新求索……南川工业园区在锚定产业“四地”建设中不断壮大,并令之持续向好发展,工业企业昂扬进发,园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劲发展态势。
锚定“四地”
南川有实力有魄力
如何走好高质量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青海擘画了“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蓝图。
按照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路径,南川工业园区在市委市政府、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高地上的高质量现代化新型工业园区”为目标,进一步增强“走在前作表率”的责任感,立足园区产业发展大局,把“见事见人见思想见作风”的要求转化为具体行动:
“走出去”“请进来”、全力以赴招商引资,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项目建设推进强而有力,成为加速园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助企暖企春风吹遍园区,扶持企业见实见效;
科技创新力度不断加码,为园区高质量发展增添不竭动力……
一串数字透露出可喜的讯息——
1月—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8%,增速高于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5.4个百分点;经济技术开发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0.2%,对全市的贡献率为102.2%,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27.4个百分点,其中,南川工业园区增长69.1%,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257亿元,同比增长81.9%。
来之不易的成绩背后,是南川工业园区充分发挥青海盐湖锂资源、光照资源、绿电资源,努力将园区打造成为锂电、光伏两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着力构建以产业“四地”为主体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锂想”助力
“质”“量”双升
南川工业园区将打造千亿锂电生产基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近年来招引了一批锂电生产企业入驻园区。
比亚迪是为数不多能入榜世界500强的新能源汽车企业,2016年在西宁、海东、格尔木投资,同年,比亚迪集团全资子公司青海弗迪电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弗迪电池”)在南川工业园区注册成立,主要从事动力锂电池的生产及销售。
在1.2万人的接续努力下,2022年,弗迪电池成绩骄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15亿元,同比增长105%,完成产值123.4亿元,同比增长171.8%,为青海省新增一户百亿企业。
弗迪电池总经理郭波向记者介绍,比亚迪通过在青的电池全产业链布局,形成了察尔汗盐湖锂资源开发,海东动力电池材料生产、西宁动力锂电池生产的动力电池全产业链完整布局,采用全球首创的超级智能、自动生产线已将最核心的动力锂电池产业链技术和成套装备技术根植青海,标志着南川工业园区在立足资源优势,培育新兴产业推进技术创新,加快西宁工业化进程方面又向前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在新建厂区的5GWh生产线上,为一知名混动车型定制的电池包正加速“出品”……
随着一些核心技术落地青海,比亚迪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发挥更为明显。“目前,青海已成为比亚迪集团在全国范围内锂电产业布局最全、发展速度最快的新能源产业基地。”郭波说,今后弗迪电池将继续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持续为稳定经济大盘贡献力量,让“青海造”锂电池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扩产增效 向“灯塔工厂”迈进
走进泰丰先行年产16万吨高能密度锂电池材料智能制造基地项目现场,标准化生产车间整齐排列,恍若置身小硅谷。项目现场虽处于收尾阶段,但磷酸铁锂全自动化的生产线已忙碌起来……
依托青海盐湖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以及企业的人才优势,泰丰先行引进国内外成熟的技术,已成为国内知名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生产企业。
“从盐湖提钾提锂出发,向上游拓展;同时,在下游以新能源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应用支撑,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青海泰丰先行锂能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杨槐告诉记者。
近年来,泰丰先行紧紧围绕产业“四地”建设,加快推动青海省清洁能源高比例、高质量、基地化、集约化发展,公司新建的年产16万吨项目在全部建成投产后,可进一步提升公司装备智能化水平、产品技术性能、营业收入和市场占有率,为绿色制造和“双碳”目标实现作出更大贡献。新建的二次电池关键材料研发平台,将进一步提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锂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研发、检测能力,满足自身及锂电行业需求。
杨槐介绍,“公司与其位于全国各基地的子公司共同打造以盐湖资源、锂电正极材料和高端隔膜材料三大产业板块为主的锂电产业链,逐步扩大正极材料、隔膜和碳酸锂产能,届时将实现年产正极材料30万吨、隔膜10亿平方米、碳酸锂3万吨规模,成为业内领先的具有较完整产业链的专业锂电材料产业集团。”
“我们的目标是要做成锂电材料行业内的‘灯塔工厂’。”杨槐坦言,目前工厂在设计、投入等环节已经为“灯塔工厂”打下了基础。
高品质“青字号” 从这里走向全国
“欢迎大家来到可可西里食品旗舰店的直播间,今天上架的牛肉干和奶片都可以享受直播间优惠机制……”7月5日15时许,可可西里主播郭羽鸽的卖力带货下,直播间下单已超过2000元……一旁的耿介紧盯手机屏幕,认真回复着直播间的每一条评论。
耿介是青海可可西里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可可西里”)的电商部经理,她告诉记者,每天的14时30分至16时30分都是公司的直播“带货”时间,可可西里的30余种单品以及各类套餐产品搭乘互联网走进大众视野,如今已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且销售情况良好。
自成立伊始,可可西里依托青海丰富的农牧业资源,坚持做牦牛肉精深加工,建成了年产能力7000余吨的现代化工厂。立足产业“四地”建设,作为有机牦牛肉加工企业,可可西里以“提质、稳量、补链、扩输”为路径,为青海牦牛系列产品“出青”打下坚实基础。而从省、市、开发区再到南川工业园区,也给予了可可西里足够的发展底气。
如今,可可西里已率先在全省打造出集“收购、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以及包含“吃、住、游、娱、乐、购”等多元化消费场景的工业旅游厂区。
随着旅游业强力复苏,可可西里产品2023年6月工厂销售额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并在青海旅游旺季中持续增长。可可西里国际饭店入住了一批来自南京的游客,夜晚也变得热闹起来……
青海可可西里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祁元表示,企业将立足青藏高原丰富的农牧业资源和动植物资源优势,积极开发高原无污染、无公害、有机的、绿色的农产品,将有机牦牛肉产品做专、做精。同时,有效利用科研优势、生产基地优势,实施“有机牦牛产品输出工程”,以生产高质量的有机食品为中心,让“可可西里”这一青海品牌走出省门、走向全国,为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