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7 2023年7月22日
专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东川工业园区:
走在前作表率奏响高质量发展乐章

光伏产业方兴未艾之际,高原古城多晶硅发展从这里起笔。

大型工业纪录片《大国重器》中的6微米锂电铜箔“出生”于这里。

走在前、作表率,挑大梁、扛重责,放眼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乐章早已奏响——

车间内,一条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源源不断流动着“西宁制造”;校舍中,孩子们的琅琅读书声、嬉闹声四处回荡;商业综合体里,火锅、烧烤、小吃等餐馆门前排起了长队;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广场上、楼宇间流光溢彩、璀璨夺目……

以更宽视野、更高目标、更实举措,奋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上的新型现代化工业园区,东川工业园区作为我市工业发展的重要阵地,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认真落实省市抢抓机遇促发展“1+9”系列行动部署,全力推进助企暖企春风行动,聚焦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建设产业“四地”,围绕建设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一个创新高地,将资源优势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东川之路。

如今,在这片12.7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书写着产业发展齐头并进、推动产城融合大发展的精彩答卷。

拼招商抓项目

写好发展“头版头条”

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是东川工业园区当仁不让的“头版头条”。今年以来,该园区持续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锚定加快建设“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引进一批强链延链补链断链项目,确保招大商、招优商、招强商。

“我们已完善储备招商项目库80余个,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对接项目30余项,重点引进晶阳新材料、绿坤新能源、恒锂环保、绿润新材料、卓辰健康等重点企业,新引进入驻创业园工业企业10家、商贸企业15家。”东川工业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加快推动阳光能源、高速乳业等技改扩能项目,亚洲硅业年产7万吨电子级多晶硅、青海诺德电解铜箔二期等重点项目实现投产达产。

大企业、好项目上新、落地、投产速度为何如此之快?这离不开东川工业园区“磁场效应”的不断增强、发展机遇的不断增多,以及园区上下对招商引资的不断加力。

据悉,截至目前该园区产值过亿元工业企业已达13家,多晶硅产能达9.53万吨,单晶硅产能达1吉瓦,单晶切片产能达600兆瓦,光伏组件产能达870兆瓦,锂电池用电解铜箔产能达5万吨,光纤预制棒产能达400吨,光纤产能达1300万芯公里。先后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148个,兑现减税降费政策资金8.52亿元,下达企业优惠政策资金1.49余亿元,搭建政银企平台达成融资意向资金近10亿元,实现企业就业岗位1800余个。

1月至6月,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0.6%,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73.36%,限上批发业销售额同比增长0.52%;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04亿元,同比增长295.83%,其中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15亿元。

强产业助转型

现代产业体系初见成效

“凭借外观漂亮、转换效率高、衰减系数低等普通光伏电池组件无可比拟的优势,我们生产的IBC电池组件畅销欧洲多地,‘圈粉’无数,海外订单已排到明年4月份。”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西宁太阳能电力分公司市场营销主任王旭斌说。

亚洲硅业48对棒还原炉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黄河新能源电子级多晶硅项目产能约占全国的20%,黄河太阳能IBC单晶电池转换效率突破24%。

青海诺德新材料微孔铜箔技术实现全球首创,亚洲硅业与青海中利光纤共建多晶硅和光纤生产循环互补项目建成全球首例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上下游循环新模式,聚能钛业是国内首家EB炉国产自主化企业……

23年接续奋斗,23年产业强区,在东川工业园区,聚集着许多新材料新能源企业,该园区“2+N”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初见成效。

通过“腾笼换鸟”方式,收购收储瑞合铝箔、珠峰虫草等5宗728亩低效用地,并盘活原鑫诺光电土地引进晶阳新材料,实施9万只石英坩埚项目、盘活原信合氟业土地及厂房实施年产10万吨冰晶石和5000吨碳酸锂项目。

在推动绿色创新发展上“担重任”,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锚定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建设目标,加快培育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积极探索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深化国家绿色低碳循环示范园区建设,亚洲硅业与青海中利光纤共建多晶硅和光纤生产循环互补项目在全国实现上下游产业循环新模式。

今年,该园区研发投入重点企业从15家增至20家,已累计完成研发投入2.03亿元,省市科技型企业达75家,高新技术企业达30家,拥有省级高端创新创业团队5个,省市级高端创新创业人才39人,先后建成创新创业基地6个。亚洲硅业、青海电子材料等6家企业入选2023年“青海企业50强”,累计获批专精特新企业11家、智能工厂2家、数字化车间5个、“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4家。

优环境重服务 融合发展打造高品质园区

斜阳晚照,逐渐褪去白日闷热,东川工业园区大街小巷罩上暖橘色画布,一家家特色小店内,小吃、手作、饰品、咖啡等应有尽有。

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生态,还要推动民生品质改善……“产城融合”“两业融合”已然成为其发展代名词,变身为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高品质新型现代化工业园区。

近年来,该园区加快推进制造业与城东区生活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商业经营户已达5500余家,入驻创业园现代服务业达128余家。树牢“完善基础设施是硬道理”理念,完成老旧小区改造工程682套,新设置绿色观景8处,摆放花草装扮10条大街小巷,努力打造环境洁净、容貌清爽、生态秀美、功能完善、秩序规范、全面共建共享的高原“洁净”园区。目前,5条老旧道路改造项目已顺利通车,6条新建道路启动开工建设,4条老旧道路提升改造全力推进,园区城市建设品质进一步提高。

落户东川、扎根东川,对于投资者来说,一流的服务环境,与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同等重要。为让广大企业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新征程中大有可为,东川工业园区从当好“店小二”做起,送上“西宁温度”——

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一把手”工程,推行“工作日中午不断岗、周六上午不打烊”模式,推广综合帮办、邮寄代办和码上查、掌上办等做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向新登记企业提供免费刻章服务。

积极引导党员干部参与“一件事一次办”改革,设立5个主题综合窗口和1个“一件事一次办”专窗,梳理“一件事一次办”事项清单3项。先后办理网上审批事项1519件,办结率达100%。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压缩至0.5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个人企业抵押登记压缩至2.5个和4个工作日。

“主动作为、靠前服务,园区精准对接企业需求,竭尽全力服务保障好企业发展,更加坚定我们的发展信心和决心。”青海中利光纤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建江说。

抓党建强引领 高质量发展的蝶变密码

在东川工业园区,无论是身处现代化的企业车间,还是在环境优美的园区街道,都能体会到党建引领下的巨大向心力。

把党建引领贯穿发展全过程,持续强化党的政治建设,创新建立“薪火”党建联盟、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链和现代服务业产业党建联盟、产教联合体党建联盟,园区党委“走在前、作表率”讨论活动案例被转发全市学习推广。成立全市首个“石榴籽”警务室,探索推行“穿警服的社区副书记”机制,切实当好服务企业和群众的“贴心人”,把专项教育整治纳入园区教育培训班重点内容。围绕“七种能力”建设,先后组织培训30余期、培训1900余人,全面提高园区干部懂经济、会招商、保安全能力,使其真正成为抓运行、抓项目、抓发展的“行家里手”,服务于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随着一家家企业机声隆隆,一个个工地热火朝天,一组组数据不断攀升,一张张笑脸信心满满,东川工业园区找准新定位、新坐标,实现高质量、快发展,亮出了一系列精彩“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