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9 2023年7月22日
国内新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络直播间卖金融产品,你敢下单吗?

最近,多家银行将信用卡、基金等产品搬进直播间,销售、推荐金融产品。这一模式在方便消费者了解产品内容、权益的同时,也给相关监管带来挑战。

据报道,监管部门正在排查银行直播销售风险,相关部门下发《关于开展网络直播销售情况调研的通知》,关注银行2021年以来的网络直播销售情况和过往的投诉纠纷。

金融产品为何纷纷走进直播间?

记者在短视频平台搜索关键词“金融直播”,出现不少银行的直播间,多以推销其发行的信用卡为主。

每家银行都有其主打的信用卡产品,直播间主播的宣传重点在于产品的特色服务。例如,一家银行推出的信用卡在订购外卖时,会有一定额度的返现。另一家银行直播间挂上了八种不同IP联名卡,最受关注的一张卡片是和某游戏合作,实体卡上印有游戏图案。

除了短视频平台直播间推销信用卡,记者在某平台基金直播频道,还看到围绕一些理财产品的介绍与优惠,虽然没有购买入口,但是直播间会将产品的名称和代码展示出来。

与传统商品销售不同,直播获客主要通过直播平台进行,更加注重消费者的体验感、互动交流,产品展示直观,有助于拉近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便于金融产品推介和销售。同时,对金融机构来说,这种销售宣传方式成本低、操作简单。

不过,记者观察了多个金融机构直播间,其与日用品、食品等类别直播间动辄百万观看量的火热大不相同,一家银行的直播间在开播一段时间后,观看人数仅有百人;较为热门的一个银行直播间的在线人数最多时五六万人。

直播销售金融产品有何风险?

江西南昌一位银行工作人员认为,直播间销售金融产品,无论从金融机构自身风控、监管部门的管理,还是客户利益的保障上都不够成熟。

“没办法做流程控制和风险控制,线下购买理财产品包括信用卡办理是有面签过程的,而且从流程上要求过程留痕,比如录音、录像,而且要保存较长时间,而在线销售理财产品,很难实现这样的流程。”

在多位专家看来,直播间对产品信息的介绍与披露往往不够清晰。记者在某直播间看到,有观众刷评论质疑主播只介绍优惠,对类似“办卡是否还需要面签”“有不良征信记录能否办卡”“卡片的额度有多少”等关键问题避而不答。

有从业者认为,部分直播平台可能为促销和提升产品吸引力,而夸大理财投资产品的收益,淡化潜在投资风险;或因产品信息披露不充分,导致投资者风险不匹配,增加潜在纠纷。

据了解,针对监管部门下发的《关于开展网络直播销售情况调研的通知》,不少银行已经完成了排查,正在准备相关材料。本报综合消息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