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5 2023年7月24日
国内新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年最热节气来了,还得热多久
7月23日,人们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施秉县泼水狂欢。
新华社发(王超摄)

7月23日,我国进入大暑节气,这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寓意着一年中最热时段的到来。大暑时节恰逢北方“七下八上”雨季,此时我国高温、暴雨多发,湿热交加,南方、北方的天气将会热得像“蒸笼”。

据中国天气网统计,1991年至2020年,一年中高温最大值出现在大暑期间的区域最大,占到了全国近三分之一,其次是小暑期间,其他地区的高温最大值零散分布于立秋、小满、夏至和谷雨时节。

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石妍介绍,大暑时节,地表蓄积和发出的热量达到了一年中的高峰。尤其是南方大部,此时的“湿热交蒸”达到一年中的顶点。

江汉、江南以及华南北部等地,一年中高温极值都出现在大暑节气。此时也是南方各大城市最炎热的时候,武汉、长沙、合肥、南昌、福州等省会级城市破纪录的高温都出现在大暑期间。

北方的青海东部、甘肃、内蒙古中部、东北地区东南部等地,历年来的最大高温值也出现在大暑节气。

■北方由“烧烤”转为“焖蒸”

大暑正好处于“中伏”前后,此时我国高温、暴雨多发,湿热交加,南方、北方的天气热得像“蒸笼”。

据中国天气网介绍,大暑节气的平均气温在二十四节气中最高,平均高温日数最多,极端高温出现次数也最多。在南方,大暑期间不管是气温的绝对值,还是高湿度下的体感温度,都将达到一年中的鼎盛。而在华北一带,此时高温出现的频率通常比不上芒种和夏至,但由于大暑期间雨水增多,空气湿度加大,往往体感温度更高,相比此前烧烤式的干热,此时蒸笼般的闷热更让人不适。

大暑后高温天气将出现在哪里?随着北方这轮强降雨逐渐减弱结束,长江以北地区的高温逐渐增多,江南、华南以及西北地区高温仍将持续。另外,未来一周,新疆、甘肃北部、内蒙古西部等地将成为高温的核心区域,上述地区最高气温普遍将达37℃以上,局地可超40℃。

据预报,24日起,受降雨影响,陕西、四川盆地等地高温有所减弱,其他地区高温仍将持续。常年大暑时节,我国进入夏季的区域扩展到约530万平方公里,达到一年中的鼎盛。也是在大暑期间,夏季开始盛极而衰,进入立秋节气后,我国各地又将逐渐转凉,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秋季。

■北方地区10天发布341个高温红色预警

今年夏天,6月至7月初北方多地突破40℃,甚至纷纷刷新历史极值,在旅游旺季给远道而来的外省游客们一点小小的震撼。与此同时南方火炉们却很“平和”,直到7月中才逐渐进入高温状态。

今年北方地区还没入伏就先南方一步遭遇高温其实是符合我国夏季气候特点的。虽然北方高温天气时间正常,但强度依然打破纪录。

6月21日—30日,北方地区高温红色预警数量达到了341个,而南方地区为0。造成这一现象的是我国的季风气候,夏季雨带由南向北移动,6月底停驻在南方形成梅雨。而6月北方被西风带高压脊控制 ,夏季日照时间长,再叠加北方干燥的空气,一起推动气温升高。

国家气候数据中心的数据显示,6月21日至24日,北方40℃以上覆盖面积达8.6万平方公里,比半个山东省的面积(15.58万平方公里)还要大。期间80个国家气象站达到极端高温值,气候中心认定这次高温过程的极端性是近10年来6月最强。

不断打破的记录敲响着气候变化的警钟。气象专家认为,全球变暖是近年北半球夏季高温热浪事件越来越频繁的背景,同时大气环流异常、热带气旋也会催生高温热浪。

所以夏天越来越热并不是错觉。据报道,1961年以来,每过10年全国年平均高温日数就要增加0.8天、高温热浪发生次数增加1.4次。在未来,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地区,极端高温热浪的发生次数都会进一步增加。

此前国家气候中心预测,今年夏季除黑龙江省部分区域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外,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可能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0.5℃以上,部分地区将偏高1℃至2℃,高温日数也较常年同期偏多,可能出现阶段性高温热浪。

从近期天气预报来看,南方城市的高温考验再次拉开序幕。由于副热带高压向西延伸,高温天气会从浙江、江西、福建逐渐向湖南、广西蔓延。而北方地区在经历一轮降水之后高温天气也会卷土重来,湿度叠加温度带来闷热感。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都注定还要熬过一段时间的桑拿天。

本报综合消息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