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7 2023年7月27日
国内新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2023百强县出炉:千亿县达54个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

赛迪顾问7月25日发布的《2023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研究》(下称“报告”)显示,今年的百强县中,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三省表现突出,分别占 23 席、16 席和 13 席。百强县前 10 名中江苏省独占 6 席,并包揽前 4 位。百强县中进入“GDP千亿俱乐部”的县域达到54个,完成GDP8.6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7.1%。

赛迪顾问业务总监、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余德彪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的报告体系设置了评价“双门槛”,即GDP≥6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亿元,并从经济实力、增长潜力、富裕程度、绿色水平4个一级指标,以及8个二级指标、27个三级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我们还对百强县的发展作出三大模式总结,分别是江苏、浙江为代表的‘狼群模式’;福建、山东、湖北、四川、湖南为代表的‘雁行模式’;以及贵州、山西、江西、河北、云南的‘狮王模式’。”余德彪说。

区域发展仍不平衡

报告显示,县域经济的区域分布仍不均衡。百强县东部地区占 65 席,中部地区占 20 席,西部地区占 14 席,东北地区仅占 1 席。与 2022 年相比,不同区域进入百强的县域数量有所波动,东部地区上榜县域数量保持不变,中部地区减少 2 个县域,西部地区增加 4 个县域,东北地区减少 2 个县域。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三省表现突出,分别占 23 席、16 席和 13 席。百强县前 10 名中江苏省独占 6 席,并包揽前 4 位。

同时,县域经济是六个经济大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从经济体量看,2021 年,除广东省外,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五省所辖县域 GDP 占全省 GDP 比重均超过 40.0%,其中,河南省所辖县域 GDP 占全省 GDP 比重高达 59.3%。随着多年来撤县设区等行政区划的调整,广东省“区强县弱”特征显著,但其县域经济仍然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其下辖县域 GDP由2016的12210.2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5531.4亿元,增速达 27.2%。

余德彪告诉记者,今年总榜呈现东部平稳、中部下降、西部有所增长的趋势。特别是随着东中部产业的转移,并在西部落地,西部的资源、资金优势在逐步扩大。从县域经济强省江苏、浙江来看,百强县的总数有所下降,不过这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缘故,因此其间的差距在缩小。

报告还认为,县域经济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头尾部县域经济规模跨度较大,县域二产占比下降过快,新旧动能转换缓慢,产业发展所需配套要素相对滞后等问题。

千亿县新增十个

今年的报告显示,2022 年“千亿县”总数达到 54 个,完成GDP8.6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7.1%。2022年“千亿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值达到108.0亿元。

其中,昆山市位列第一,地区生产总值超过 5000 亿元。相比去年,新增伊金霍洛旗、瓦房店市、东台市、高邮市、仙桃市、沛县、闽侯县、邹城市、仪征市、寿光市,10个新增里7个县地区生产总值名义增速高于6%。

“千亿县”呈现出六大典型发展模式,即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创新驱动主导模式、粤闽浙沿海城 市群产业集群驱动主导模式、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融合驱动主导模式、山东半岛城市群传统产业升级驱动主导模式、呼包鄂榆 城市群资源驱动主导模式、仁怀市为典型的核心企业驱动主导模式。

“以千亿县为例,应该认识到有更多的县域经济总量会超过千亿甚至超过某些地级市,因此需要适当拔高目标,创新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并找准引爆点,提升千亿县在强省的地位。”余德彪说。

54个“千亿县”带来哪些启示

这些县域何以进入“GDP千亿俱乐部”?其模式和经验受到关注。

县域在产业集群培育方面取得突出进展。2022年工信部公布的100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中,39个位于县域,占比接近四成。如:昆山小核酸创新型产业集群、宜兴水环境产业集群、天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县域成为培育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重要的载体。

赛迪顾问业务总监兼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余德彪说,县域经济是当前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重要发力点。以“千亿县”为代表的县域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为了更多的县域迈上“千亿县”的跃升提供了借鉴。

不过,由于大城市的“虹吸效应”,县域经济仍然面临挑战。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表示,一是县域GDP占全国GDP的比重过早过快下降,2012年县域GDP占全国GDP比重达54.9%,之后一路下跌;二是县域经济中工业占比过早过快地下降。

县城是连接城乡重要的节点,不仅为生活在县城的人口提供安居乐业的条件,而且还能有效为5亿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就业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今后如何发展县域经济,“千亿县”或许带来一些启示。

李毅中表示,县域工业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产业基础、人口分布、市场状况以及历史传承等特点,差异化发展。

李毅中还认为,县域工业要纳入当地城市群、都市圈的产业体系中,尽可能为当地的主导产业配套。在长三角、京津冀、成渝双城地区以及更多国家认定的区域性城市群、都市圈中,也都有一大批县域工业配套发挥了支撑作用。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陆军认为,现在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是打破技术和数字在城乡之间的鸿沟。工业经济的发展可以弯道超车,但数字经济、智慧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弯道超车可能很难,因此要尽快实现城乡间的数字化均等发展格局。 本报综合消息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