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20 2023年7月28日
财经
放大 缩小 默认
业绩预告“不靠谱”
7月近50家公司收监管函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26日,本月已有47家公司因业绩预告披露存在问题收到交易所的监管函件,其中大部分是向2022年度业绩预告“不靠谱”公司发出的,有2家公司是因2023年半年报业绩预告相关问题被交易所问询。此外,已有11家公司及相关负责人被监管部门给予行政处罚。

河北经贸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邸丛枝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全面注册制以信息披露为核心,上市公司必须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地披露信息,监管部门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也较往年加大。部分公司可能还没有转变思路,存有侥幸心理,对业绩预告的披露不够严谨。同时,业绩预告没有经过审计,一些公司出于配合市值管理、股东减持等动机,过于乐观地对业绩进行了估计。

记者梳理发现,上述47家公司在业绩预告披露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业绩高估、业绩低估、业绩变化达到披露标准却未披露、信息披露有误等。具体来看,37家公司因各种原因高估了业绩,占比近八成,其中21家公司过于乐观,预告2022年度业绩盈利,最终却出现业绩“变脸”。

业内人士认为,年度业绩预告和业绩快报是市场和投资者关注的重大事项,可能对公司股价及投资者决策产生较大影响。梳理这些业绩大幅“变脸”的公司,可见部分公司不排除存在市值管理等嫌疑。

还有13家公司则是将亏损金额估计少了。比如,川大智胜1月19日预计2022年度归母净利润为亏损1500万元至2000万元,修正后预计亏损5000万元至6000万元,而实际亏损5793.78万元。深交所在监管函中指出,公司前后净利润差异金额较大,且未及时修正。

也有个别“过于悲观”的上市公司把亏损额算多了,即低估业绩。比如,保利联合首次业绩预告是净利润亏损11.55亿元至14.56亿元,实际亏损7.86亿元。由于前后业绩差异幅度特别大且未及时修正,保利联合收到了深交所下发的监管函。

此外,还有4家公司因为业绩变化达到披露标准却未披露而收到监管函。本报综合消息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