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关总署禁止进口日本福岛等十个县(都)食品,引起人们对进口食品安全的关注。记者走访发现,进口食品领域存在不少问题:有的是已被禁售的来自日本核辐射区的食品;有的包装都是外文完全看不懂;有的披着进口“外衣”实则国产。
乱象一 被禁售食品还在大卖
周女士近日整理网购的进口日货,发现有三件食品来自核辐射地区,前两者产地为长野县,后者为群马县。本月初,海关总署禁止进口日本福岛等十个县(都)食品,长野县、群马县都在其中。记者在一家平台上搜索日本食品,找到两个主营日货的店铺,分别名为“鱼藤食品屋”和“澳门SALE SHOP闪电直邮”,从店铺展示的商品详情页可以看到,有不少进口食品的产地为核辐射地区,比如“鱼藤食品屋”售卖的S&B七味粉来自东京都、越光米来自新潟县、炊饭素来自埼玉县。
记者从两个店铺分别购买了日本S&B四级辛口咖喱和S&B黄芥末粉。其中,S&B四级辛口咖喱的月销量为28件,商品评价超过100条,S&B黄芥末粉月销量也达到10件。收到货后记者看到,前者产地为栃木县佐野市,后者产地为埼玉县东松山市,均在禁止名单之列。被禁止的食品为何还在卖?记者联系两个店铺客服,但是都没有得到答复。
乱象二 包装全是外文顾客只能猜
记者发现,很多网购的进口食品包装上没有贴中文标签,想要了解详细信息只能靠猜。
记者网购了一包婴幼儿辅食,外包装上唯一的地址为“东京都墨田区吾妻桥”。商家解释说,这个地址对应的是“贩壳者”,意思是母公司总部。“制造者”是生产厂家,“制造所”才是具体工厂地址。“这个制造所记号为YZM,对应产地是三重县,并非日本核辐射区。”至于包装上为什么没有中文标签,商家根本不解释,仅答复可以申请退货。市民刘女士网购了一包泰国的草本茶,拿到手后发现包装上全是密密麻麻的泰文,“只知道里面是一堆香草,至于具体都有什么植物,怎么保存怎么冲泡,两眼一抹黑。”
我国《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七条明确规定,进口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应当有中文标签。标签应当载明食品的原产地以及境内代理商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预包装食品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或者说明书不符合本条规定的,不得进口。
不少售卖无中文标签进口食品的网店为了撇清责任,干脆在购物须知中做了特别标注。
乱象三 一些进口货就是穿层“外衣”
10元3瓶的德国啤酒、10元一盒的北海道布丁、15元一包的菲律宾糖果……在大街小巷的进口食品折扣店里,各种促销广告加上布满外文的商品包装让人眼花缭乱。记者来到劲松一家进口食品折扣店,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店内贴满“特价”标签。“巧克力是哪国的?有别的口味吗?”一位老人打量着货架上琳琅满目的进口食品,不时询问店员。不过,这里售卖的“进口货”并非都是漂洋过海而来。
记者注意到,一款正在特价售卖的芝士鳕鱼肠,外包装上印着多种日文元素,配有三文鱼图案,乍一看以为产自日本,仔细看完背后的中文标签才发现产地是福建省漳州市。一款名为“北海道乳酸菌布丁”的零食,有醒目的“北海道”字样,商品的封口处、图案旁也都标注了日文,但翻到商品背后可看到产地是福建省泉州市。记者在这家店内还看到了包装印有韩国首尔字样、却产自山东青岛的炸鸡;出品商一列加粗写着菲律宾、产地却是福建泉州的糖果;包装写着日文、却产自广东汕头的速溶咖啡粉。
崇文门附近的一家进口食品折扣店内也有类似情形。这家店号称主打进口啤酒,记者观察后却发现,其销售的几款啤酒,产地均为山东德州。
可观的利润促使一些商家打着“进口”旗号吸引顾客。一个进口食品批发商告诉记者,进口食品的毛利率比国产食品高出不少,一般可以达到35%至50%,而国产食品的毛利率仅在10%至15%,“饼干、糖果、巧克力这三类产品的利润是最高的。”
提醒 最好索要食品“身份证”查验
海关业务专家提醒,普通消费者选购进口预包装食品,首先应查看是否有中文标签,如果对食品产地或生产质量有疑虑,可向经销商索取进口食品的“身份证”,即海关出具的检验检疫证明,这个证明详细记载了进口食品的名称、原产地、生产日期、品牌等信息。另外还可登录海关总署网站查看相关食品是否获得准入,只有经评估并获得我国准许进口的特定国家地区的特定产品方可入境。
本报综合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