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特约记者 旦周 桑周)8月,掩映在如纱如幔般濛濛细雨中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巴干乡,透着葱茏的绿意、漫野的鲜花,展示着她独属于高原盛夏绝美的容颜。但随着群众生活水平质量的不断提升,各种垃圾的产生量与日俱增。不清理,长期积累破坏生态环境;清理,牧区面临的现状是人少面大。要怎么做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并形成长效机制?
巴干乡以玉树州全域无垃圾和禁塑减废专项行动为契机,因地制宜探索建设“美丽乡村”的途径和实现形式,创新组建了环保“六小组”,摸索出了“党员+环保志愿者+群众”乡村社三级垃圾清理模式,为深入推动巴干乡“全域无垃圾和禁塑减废”专项行动提质升级谋篇布局。
“近年来,巴干乡生动践行州委‘生态报国 绿色崛起’发展理念,尤其在全域无垃圾和禁塑减废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在乡村社党员的示范带动下,环保‘六小组’的组建和运行,从根本上解决了牧区垃圾清理人少面大的难题,宣传引导、教育监督机制的加入,让党员和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更加深入人心。集中起来的垃圾,依托巴干乡德乃南宗垃圾清运公司‘变废为宝’,形成了参与人员多、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垃圾清理清运‘一条龙’管理模式,真正实现了大家所期盼的‘山美水美环境更美’的美好愿望。”巴干乡乡长多杰丁增欣慰中略有自豪地说。
全域无垃圾和禁塑减废专项行动掀起的全州性的生态环保热潮,让巴干乡的干部群众对这股浪潮带来的巨大变化倍感欢喜。如今,巴干乡全域无垃圾和禁塑减废专项行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乡村环境焕然一新,清爽整洁。他们用行动汇聚着力量,以全新的人员分工、管理模式和不懈的乡村环境提升,持续为玉树基层生态环境带来向好的变化。这种“巴干智慧”不仅是对全州全域无垃圾和禁塑减废专项行动的最好回应,更是为全州生态环保事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