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下一版
 
返回首页 标题导航 版面导航 版面概览  
A02 2023年8月17日
要闻
放大 缩小 默认
祁连山国家公园:中国湿岛天然氧吧野生动物天堂
黎晓刚 摄

人们常说,此生必去祁连山!

因为在祁连山,能够欣赏到雪山林海。

走进祁连山,就走进了中国湿岛、童话王国、天然氧吧、野生动物的天堂……

超1000亿元!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的生态产品价值也令人惊叹。

作为我国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北缘的“天然湿岛”和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祁连山是黄河和西北诸河的重要水源地,滋养着青海湖、河湟谷地和柴达木盆地等重要生态区。

在山谷中巡视领地的雪豹、无忧无虑嬉戏打闹的藏狐宝宝、伸着懒腰晒太阳的荒漠猫、湿地湖泊中踱步高歌的黑颈鹤……日渐良好的生态环境,日臻完善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让祁连山国家公园成为野生动植物生长的欢乐净土。

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我省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在国家林草局的精心指导和支持下,严格落实《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综合施策,系统推进,有序完成了试点任务,2020年9月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基本达到试点目标和国家公园设立的各项标准要求。祁连山国家公园将持续发力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上走在前列,高标准建设祁连山国家公园,聚力打造具有高原特色和国家代表性的自然保护地典范。

大美青山 破茧成蝶

巍巍祁连,绵延千里。

眼前,远山雪峰浩渺,绿意盎然的林间流水潺潺,呈现出一幅美妙的自然风光。

经过多年保护,祁连山区域内水源涵养功能明显增强,冻土稳定性不断提升,一派生机勃勃景象呈现出来。

为了守牢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我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不断强化监管责任,持续推进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工作向纵深推进。

2017年9月试点方案印发后,我省成立了由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的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青海片区实施方案》,以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不断优化功能布局,强化制度建设,实施生态工程。同时,率先启动“1+5”规划体系建设,编制完成青海片区总体规划和5个专项规划,同步推进勘界定标工作,率先完成1749块界碑、界桩及标识牌设置工作。

同时,通过稳步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区域内水源涵养功能明显增强,冻土稳定性不断提升,与试点前相比,植被面积增加51.27平方公里,三分之二以上植被呈总体改善趋势,植被初级生产力提升12.67%,生态系统固碳释氧量增加7.7%,植被生态质量指数提升7.3%,地表水水质总体呈二类以上,生态环境呈现新面貌。

智慧+科研 如虎添翼

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闯”入了红外相机的镜头!

今年4月,在托勒河谷的肋果沙棘灌丛,有红外相机拍摄到1只雌性猞猁携带4只小猞猁嬉戏玩耍的视频,这一发现创造了祁连山猞猁研究的新纪录。

今年7月,祁连山国家公园门源片区仙米林区内红外相机再次捕捉到雪豹与马麝野外活动身影。

近年来,祁连山国家公园通过智慧国家公园建设,信息化数据模块系统初步成型,全面建成大数据平台和州县分控中心,建立生态资源生态管护、生态科研、生态评估、生态执法、社区共管、综合管理、生态文化等8个系统模块,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已达到8000平方公里。目前现代、精准、高效的信息化发展模式已成为祁连山国家公园高质量建园的鲜明气质。

同时,建立了我省第一个国家公园国家长期科研基地和我国西北地区首个森林监测动态大样地。不断健全完善自然资源本底数据库,生物多样性监测实现全覆盖,发现昆虫新种14种、中国新记录10种、青海新记录228种,完成5只雪豹、10只荒漠猫、38只黑颈鹤卫星跟踪监测,填补了我国在相关物种监测数据方面的空白,雪豹等旗舰物种监测走在全国前列,五只雪豹同框、五只荒漠猫同框、五只猞猁同框、六只兔狲同框等世界罕见的珍贵画面在祁连山精彩上演。

不断探索 高地崛起

从野生动物摄影、金色门源七月寻花、十月秋景观赏、荒野探险、星空探秘、户外挑战健身等方面科学设计国家公园生态体验线路10余条,带你领略国家公园独特的美。

以特许经营制度探索为突破口,深入开展生态游憩、自然教育、森林康养、文化体验、园外服务等试点探索,制定特许经营项目清单目录,完善准入管控机制,培育国家公园特许经营新业态。

7月19日,门源县仙米乡桥滩村村民蔺得财家中迎来了第一批研学游客,热情好客的蔺得财为客人们提供了烩菜、花卷等农家餐食。近年来,祁连山国家公园通过设立生态学校、建设生态科普馆、举办自然观察节、开展线上生态摄影展等形式吸引来自全球的关注,不断强化国家公园影响力,持续打造“生态文化高地”,挖掘和谐共生的最大潜力。 (记者 师晓琼)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