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青海、山河壮美、如诗如画!
站在长7.5米、宽5米的U型国家公园3D体验区内,激动与骄傲之情油然而生。
三江源国家公园里,高原“仙子”黑颈鹤展翅欲飞,成群的野牦牛、藏羚羊从身边奔跑而过,森林静谧茂密,草原绿意盎然,湿地中一块块湖泊星罗棋布;青海湖碧波荡漾,大天鹅、凤头䴙䴘三五成群嬉戏水中,好一幅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仅仅2分钟的3D体验,记者就分别“置身”了三江源、祁连山和青海湖,感受了国家公园——万物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在8月19日举办的第二届国家公园论坛上,国家公园主题展厅里处处体现出国家公园的设立,中国唯一国家公园示范省的建立,给青海带来的深刻变化!
青海风景如画、万物和谐,得益于“国家公园”施行大尺度整体保护。习近平总书记致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贺信指出:“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
牧民吃上“生态饭”
文创产品挂件来自三江源
“这个毛毡挂件,是由三江源国家公园农牧民用牛毛制成的,据此每年可增加收入10万元。”该展区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同时,位于展区中心的一组生动活泼的动物玩偶吸引了观展者的注意,它们是青海国家公园的明星物种合集,有雪豹、藏狐、兔狲等,在旅游市场上颇受广大游客的喜爱。
此次国家公园主题展厅里,文创产品区汇集了来自部分国家公园和国家公园候选区的玩偶、摆件、盲盒、U盘等7大类共计百余种文创产品。这些文创产品不仅突出了各个国家公园的文化特色与内涵,拉近了国家公园与公众的距离,更是国家公园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路径。
国家公园的设立让青海众多牧民端上“生态碗”,吃上“生态饭”。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一户一岗”,1.72万牧民人均年收入达2.16万元,实现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祁连山国家公园内,全国首创的“村两委+”社区共建共享模式,构建了规划标准、科研监测、社会参与、保护管理、自然教育、基础保障、信息化管控、志愿服务、宣教培训九大支撑体系的工作格局。
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明显增加
科技赋能国家公园建设
在展区的核心区域,是本届国家公园论坛主题展览最大的亮点——天空地监测与新技术应用展区。国家公园感知平台、陆空两栖垂直起降飞行汽车、电动多旋翼无人机、全自动生态观测站、伪装式机器人、便携式高通量卫星通信站……一系列高新科技成果纷纷亮相展威力,“天空地”一体化监测铺展出国家公园的美丽图景。
目前,“天空地”一体化监测技术被越来越多使用到国家公园的建设中!
它们被运用到野生动物跟踪监测、林草资源调查与管理、林木类型与分布情况分析等众多领域,发挥出重要作用。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闯”入了红外相机的镜头!
今年4月,在托勒河谷的肋果沙棘灌丛,有红外相机拍摄到1只雌性猞猁携带4只小猞猁嬉戏玩耍的视频,这一发现创造了祁连山猞猁研究的新纪录。
今年7月,祁连山国家公园门源片区仙米林区内红外相机再次捕捉到雪豹与马麝野外活动身影。
去年,一只黑鹳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通过安装跟踪器,对它的活动轨迹和迁徙路线进行了实时监测,这项监测对深入研究黑鹳的迁徙规律、种群动态、生态习性等有着重要作用。
智能技术让我们离珍稀野生动物越来越“近”,“跟”上了它们行动的步伐。我们看到,通过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国家公园示范省的建立,我省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万物生灵提供良好的生境,珍稀濒危物种种群数量明显增加,全省藏羚羊种群数量从最少时不足3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高原旗舰动物雪豹目前已监测到1200余只,并在全省8个市州均有发现;普氏原羚从300多只恢复到3000余只。而且从2018年以来,作为指示性动物的欧亚水獭在玉树州通天河流域频繁发现,已积累500多段的欧亚水獭活动视频,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三江源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和完整性。
今天的青海,构建了以三江源地区、祁连山地区、昆仑山地区、青海湖流域、湟水流域、柴达木盆地等为重点区域,以保护草原、水体和湿地、森林、荒漠生态系统,珍稀野生动植物为主体及重要自然景观、自然遗产的自然保护地网络,自然保护地内生态系统和物种得到系统保护,水源涵养功能持续增强。
在青海,一幅和谐共生的自然画卷展开!(记者 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