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黄瑾辰)近日,许多市民发现,城中区的河边步道上多了一些“新面孔”—— 应急物资救援箱。为了提升应急救援和群众互救、自救能力,城中区在辖区南川河、湟水河畔安设了26处应急物资救援箱,河岸沿线有了全天候坚守的“河道保镖”。
据介绍,溺水是危害群众生命安全的“杀手”之一,除做好日常防溺宣传外,救援物资“赶得紧”“赶得上”也极为重要。应急物资救援箱作为一种小型物资库,内置救生绳、救生圈、救生衣等适用工具,可快速应对河道相关紧急事故。
“出于物资安全的考虑,救援箱加装了密码锁,平时处于闭合上锁状态,一旦发生溺水事故,居民可以拨打救援箱上的24小时应急电话,联系工作人员获取密码,打开救援箱开展施救。”城中区河湖长制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道。
日常巡查过程中,城中区各级河湖长、河道巡查员将对“河道保镖”站岗情况进行抽查,包括但不限于公示电话畅通情况、物资有效期、性能保障情况等。河道保洁员也将在管护工作中,为“河道保镖”整理着装。
此外,城中区还将在综合考虑人流量、安全性、景观性和河流文化地域特征等需求的基础上,继续通过“人防+技防+物防”叠加互补的方式,继续完善沿河救生设施设备功能,实现重点水域岸线管理全覆盖,推动建设“幸福河湖、智慧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