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实习记者 李静)“咱们城西区在无障碍建设上做得特别好,真正把我们残疾人放在了心坎上!”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是衡量一座城市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尺之一,也是保障残疾人共建共享幸福美好生活的基础。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正式实施,当日,城西区残联邀请20余位残疾人代表在唐道·637参加无障碍环境建设体验活动,用实际行动携手体验“无碍”带来的幸福感。
无障碍环境建设正在进行时
跟随残联工作人员的脚步,记者看到了许多之前未曾注意到的无障碍设施。摆放整齐的共享轮椅、商场内设置的低位服务台,配备齐全的手写板、放大镜、助听器、助行器等各种辅助用具,这些设施不仅让残障人士的日常出行更加便利,也让人们深刻体会到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步伐从未停止。
真正的无障碍,不仅仅是设施上的,还有观念上的。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仅面向残疾人、老年人、母婴、儿童等需要特殊关照的人群,更惠及社会全体成员。开展沉浸式无障碍环境体验活动,能够让广大市民了解无障碍建设和设施普及情况,从而形成共识,共创充满温度的文明社会。
多种无障碍设施为残障人士带来便利
记者跟随体验组先后来到阳光小屋、公共服务在线手语翻译平台、无障碍坡道等,与残障人士共同体验无障碍环境。
阳光小屋是共享辅具租赁空间。在西北五省中,西宁市城西区率先进行了投放使用。屋内的轮椅通过微信或者支付宝进行扫码便可免费租借,到了夏天,公园、动物园、老旧小区等处的辅具租借率非常高。去年城西区一共投放了5个点位,今年根据需求,又在海湖星城、兴海路段增加了2个点位。它们不光是针对残疾人,老人、孕妇等行动不便者都可以使用。
“你觉得这个平台怎么样?”“这个翻译平台非常棒!”通过公共服务在线手语翻译平台的即时在线手语翻译,记者直观感受到了这个平台为听障人士沟通带来的便利。目前,该翻译平台共开放了唐道·637、城西区政务服务中心、体育公园等8个点位。平台翻译准确,用的是国家通用手语标准词汇。这个平台已经成为了听障人士逛街出行的“得力助手”。
通过对各种辅具、无障碍公共卫生间、无障碍电梯等的亲身体验,大家对各项无障碍设施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其适应性、细节性连连夸赞。西宁市聋协主席李艳告诉记者:“能够感觉到社会的大环境都在注重无障碍,这些设施的建设让我们能独立走出家门。这可能只是起步,但已经非常好了,相信以后会越来越好。”